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23191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0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20190222029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安徽省阜阳三中安徽省阜阳三中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 历史 开学考 历史 1 在韩非子看来 道德本身是无形的 对它的评价更多地来自众人之口 因而对众人的 毁 誉 一向持不信任的态度 所以 他主张 功大者 有尊爵受重赏 这表明韩非子的用人 观 A 突出以 才 用人 B 重用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商人 C 赞成 德 的价值 D 强调以法用人原则 2 某思想家认为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 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 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 子多败 推爱也 父薄爱教笞 子多善 用严 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 无

2、为而治 B 礼法并用 C 礼乐仁政 D 严刑峻法 3 在争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 大一统 二者的关系时 下面四种结论 正确的是 A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 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 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4 朱子语类 中有这样一段话 问 饮食之间 孰为天理 孰为人欲 曰 饮食者 天 理也 要求美味 人欲也 下列对文中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吃饭应该追求食不厌精 B 正当的需求是符合 天理 的 C 人应该无私无欲 D 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 5 朱熹曾指出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 天理之公也 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

3、之私也 循天理 则不求利 利益 而自无不利 循人欲 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在这里朱熹主 张 A 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 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 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 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6 葛兆光在 中国思想史 中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 而原则又成为规则 而规则 又进入民众生活 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 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 常识 任何违背 2 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C 实现世俗化 生活化 D 教诲民众遵循 三纲五常 7 明朝中后期 受心学的影响 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 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

4、贵人 才子佳人 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 商贩 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 鄙视 功名利禄 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8 萧公权在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评论道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 故专制之至明而显 梨洲 黄 宗羲 责民之古义 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使黄氏生当清季 其为一热烈之 民权主义者 殆属可能 然而吾人细绎 待访录 之立言 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 主政体之范围 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 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在此认 为黄宗羲 A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

5、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 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9 葛兆光先生指出 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 被描绘成 启蒙思潮 但这些 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 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 本身未必是理性的 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D 维新派的 托古改制 10 1821 1850 年 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 寻求经世 之道 随着边患加剧 着意边疆地理研究 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 重视研究外国史地 译介 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

6、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11 亚里士多德说 在极端民主政体中 平民领袖们把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 于是用 群众的决议发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权威 一旦群众代表了权力 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 群 众即被他们所摆布 他们就获得了左右国政的地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A 需要分化公民大会权力 B 法律应该体现群众意志 C 极端民主背离民主精神 D 平民领袖成为民主威胁 3 12 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 众目睽睽之下 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 他可以随本性驱 动行事

7、 这种主张 A 反映出古希腊法律是习惯法 B 说明了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 C 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 D 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 13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 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 甚至一些在学 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这说明 A 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 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 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 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14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 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 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 是文化人 城市富有者以及高级神职人员 这一现象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A 缺乏广泛性的群众基础 B 资本主义尚未出现萌

8、芽 C 社会上层热衷古典文化 D 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 15 1530 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出版了一本名为 男孩的礼貌教育 的小册子 书中作者对 日常行为方式和社交生活中的礼仪进行了阐述 小册子广泛欢迎 在出版后 6 年的时间里再 版了 30 多次 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 A 宗教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B 人文主义者追求文雅的生活方式 C 资产阶级注重对现世利益的追求 D 人们用理性精神去探寻社会规律 16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 圣经 的权利 到了 16 世纪中期 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 读 圣经 有虔城信仰 灵魂便可以得救 这表明 A 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B 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C

9、 信仰得救 思想深人人心 D 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17 宗教改革 一词像 文艺复兴 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表面上看 宗教改 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 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 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 宗教改革的借口 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 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4 B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C 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18 马丁 路德认为 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 纯属精神范围 只为上帝所知 在世 俗事务方面 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 据此可知 马丁 路德主张 A

10、教随国定原则 B 强化教会权威 C 信仰即可得救 D 简化宗教礼仪 19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 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 但内涵和影 响有别 两者互有促进 有先后之序 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 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 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 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 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20 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 反覆之而不听 则去 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 18 世纪的欧 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 A 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三权分立的学说 21 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 并根据牛顿的

11、科学原理 解释物质世界 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 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 这说明伏尔 泰 A 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 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 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22 孟德斯鸠认为 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 君主政体 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 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 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 民主共和 B 贵族共和 C 君主立宪 D 君主专制 23 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下列小题目命制不适宜 的是 A 造纸术 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B 印刷术 文艺

12、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C 指南针 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D 火药 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5 24 15 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 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 现在只要二十 金币 不论古今 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 这里说的 发明 是指 A 造纸技术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装订书籍 25 清人李渔在 闲情偶寄 中说 元杂剧 其句则采街谈巷议 即有时偶涉诗书 亦系耳 根听熟之语 舌端调惯之文 虽出诗书 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A 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26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 洛克提出了

13、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斯宾 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27 1894 年 赫胥黎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 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 则 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 本性 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 这一主 张 A 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B 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C 认为生物界的物竟天择并不适于人类社会 D 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 宣扬社会进化论 28 康有为在 孔子改制考 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 而谭嗣同则在他

14、的名著 仁学 中 将儒家的 仁 推而广之 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 平等 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 两者的共同 目的是 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 坚持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原则 29 孔子不言神怪 是近乎科学的 孔子的礼教 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 入冷宫 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A 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B 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 说明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6 D 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30 孙中山在 1913 年 9 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

15、 身处十分穷困之时 仍然相信 中国是可 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 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 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 协助他 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A 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 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 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31 某一时期的 广州民国日报 发表文章指出 近有所谓新青年者 好规人过失 不满于 民国纪元前之革命运动 徒震惊于俄国革命 认为创举 仅以成败论英雄 完全不把国人崇 敬之先烈放在眼内 材料反映的是 A 立宪派对革命派的批评 B 儒家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C 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批评

16、 D 中国对苏联式革命的赞同 32 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 他在 1912 年的演讲中宣称 今吾国之革命 乃为国 利民福革命 拥护国利民福者 实社会主义 据此判断 孙中山所谓的 社会主义 实际 上指的是实现 A 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民主平等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平均地权 33 1926 年 毛泽东在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一文中指出 若 论功行赏 如果完成民主 革命的功绩作十分 则市民 工人 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 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 分 这反映了毛泽东 A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 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 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34 1985 年 5 月 中共中央作出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 三个面向 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 科教兴国 的战略 7 35 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 巴黎圣母院 英国诗人拜伦的 唐璜 和雪莱 西风颂 是 18 世纪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