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231883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3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蚌埠铁中蚌埠铁中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一高一 语语 文文 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试卷分值 试卷分值 150150 分分 一 现代文阅读 一 现代文阅读 3434 分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 小题 9 9 分 分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 1 3 题 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 能力和前途的坚信 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的文化 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 换言之 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 自我能力和自我发

2、展前景的自觉持守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 以及自身文化与其 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 就我国而言 对中国精神的光大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清理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既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表现 更是文化自信的切实践行 最近二三 十年 我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 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 对不同学术繁荣 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 对老子 孔子 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 对浩如烟海的传 统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 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 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 价值认同 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 这也表明 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 作为文化 自觉最高表现

3、形态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 文化自信其次表现为自觉的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 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 通过文化批判为新的价值 重构创造条件 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 不同思想相互激荡 往往在碰撞中相互吸收甚至相互 融合 这中间就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政治和专制帝王的 批判 都是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 近代谭嗣同 梁启超等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拯救 中国 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清理 对西方文化合理成分的吸纳 进行新的价值重构 我们 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 建

4、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 是我 们基本的价值取向 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 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我们坚信 文化自信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把跨越时 空 超越国界 富有永恒魅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 摘编自李宗桂 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对待民族文化要多点坚守 少些批判 B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最高表现形态 二者虽相互关联但是不能够等同 C 进行新的价值重构 必须以文化批判为基础 对

5、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清理 D 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开始 经过文化批判 其终极目的是新的价值重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内涵为立论前提 围绕文化自信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 B 文章第二段阐述文化自觉 用对比论证阐明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 C 第三段通过列举事例 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D 最后一段阐明 坚定文化自信 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的内容是不断丰富 不断发展的 B 如果不发自内心地整理传统典籍 就谈不上文

6、化自觉 更谈不上文化自信 C 只要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并进行新的价值重构 就能树立文化自信 D 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新的价值重构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 小题 2424 分 分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 4 7 题 落葵 简媜 在最荒废的角落 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在最荒废的角落 也可能 照见小小的美好 人总是企求圆满 寻常人情如此 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 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 开始释放情感 使人与物相王交融而享有关好 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 直于斤堂中最好的位直 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 如此

7、才放心赏花 这固然是人的本性 精心去实践一份关 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 小处瓶 花如此 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 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 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 人也在缺憾中 惊心度日了 或许行年渐晚 深知在劳碌的世间 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关 愈来愈不可得 触目所见多是 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 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提供 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 想开了 反而有一份 3 随兴的心情 走到哪里 赏到哪里 不问从何而来 不贪求更多 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 一次相别 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去夏台风季节 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 我们决定自力放济 到那块六十多碎的荒地上找去 年种的地瓜叶 空地挨着屋舍 平常多余的花籽 树苗

8、随手乱种 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 杂 草 还好 地瓜命攻 勉勉强强夺了一方土地 叶子又瘦又小 摘不到几回 束手无策了 后花园鱼池畔 搭着的一面网墙上 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 由于阳光不足 倒像一队 老兵残将 仗还没打完 个个病慷慨地躺在路旁呻吟 我打量了半天 该下山买菜认输呢 还是 再撑几天尊严 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 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 抬眼一看 它又像背医箱 行吟江湖的大夫 顺着墙根网壁爬 一路悬壶济世 春日结紫珠果时 曾摘了一碗 捏破珠 果 滤 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 倒也没雅 早知落葵的叶可食 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 不知味道如何 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克要好吧 呆然香嫌滑口

9、 也可能心理因素 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 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惑 采荒解除前 那棵落葵早先了 恢复菠菜 小白菜 水涯的日子后 偶尔食署之际 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息 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没想到还有一次缘 某日上山 原想找一棵去年发现的惹哉 却意外在杂树间看到丰饶的 落葵丛 赶紧跑回家叫人手 拿个大篓子去摘落葵 那条路是荒径 虽人边来往 恐怕认得落葵 的人不多 就算看到 也不晓得它是鲜美的野菜 我们摘到日暮黄昏才歇手 欢愉地像诗经时代的女人背一大篓野菜田家 连续几天 餐餐 有一盘快炒蒜爆的葵叶 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 吃光最后一把落葵 相约再采 才几天不见 那条荒径已被全部清除 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劳

10、的老妇 她常常开垦废地 撒菜籽 搭瓜棚 用红塑胶绳围出一哇哇菜圆 诗经时代人人可采的 野菜一下子变成现代老妇的私人田园 她 并不知道镰刀扫倒的 除了落葵还有很多可以用来 烹茶桂署的青草 至少 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 我仍记得那丛丰饶的落葵 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 但在记忆里 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 4 4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6 分 A 寻常人情总是企求圆满 但圆满往往无法实现 因此人生总是充满了遗憾 B 人生有了一定的阅历 便能想开 不再追求完美 美好反而会不期而至 c 作者喜欢落葵纯属偶然 只因夏季台风遇到菜荒 渴望食蔬 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感 D 作者写落葵的药用价值

11、写它紫珠果的染色功用 是为了表现她遇见那丛野落葵的惊喜 4 E 第二次遇到落葵是因为它特有的嫩液已成为舌瘾了 它给作者的美好回忆挥之不去 5 5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反复强调 在最荒废的角落 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4 分 6 6 本文行文构思颇有匠心 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 分 7 7 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 但在记忆里 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 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8 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737 分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 小题 1919 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8 11 题 贾生名谊 洛阳人也 年十八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

12、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 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 焉 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 十余 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 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 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 天下 和洽 而固当改正朔 易服色 法制度 定官名 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 色尚黄 数 用五 为官名 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 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 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 灌 东阳侯 冯敬之属尽害之

13、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 年少初学 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 议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 闻长沙卑湿 自以寿不得长 又以适去 意不 自得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 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 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 文帝前席 既罢 曰 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 今不及也 居顷之 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 文帝之少子 爱 而好 书 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 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 生数上疏 言诸侯或连数郡 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 怀王骑 堕马而死 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哭泣岁余 亦

14、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及孝文崩 孝武皇帝 立 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而贾嘉最好学 世其家 与余通书 至孝昭时 列为九卿 史记 列传 节选 8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每诏令议下 诸老先生不能言 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 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 能不及也 5 B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 不能言贾生 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 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 能 不及也 C 每诏令议下 诸老先生不能言 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 不及也 D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 不能言贾生 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 不及也 9 9 下列对文中加

15、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秀才 汉代为了选拔人才 有察举制度 考察和推举人才 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 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 B 太傅 中国古代的官职 也指教导 辅佐帝王或王子的人 C 征 征召 特指君召臣 迁 调动官职 一般是升官 拜 授予官职 拜官 为旧时的 常用语 封 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D 九卿 秦汉时的中央行政长官 像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 内史 少府等 管宫廷总务 10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 担任博士 成为博士中最年轻 的一个 B

16、贾谊到长沙四年后 被汉文帝召见 文帝因感鬼神之事 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 也就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C 贾谊多次上疏 说诸侯的封地太多 有的诸侯的封地甚至广连几个郡 和古代的制度不符 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 贾谊谪居长沙时 因梁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 贾谊感到自己作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 非常 伤心 哭泣一年多 也去世了 11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 年少初学 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 5 分 2 贾生既辞往行 闻长沙卑湿 自以寿不得长 又以适去 意不自得 5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 小题 1212 分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12 13 题 奉陪封大夫 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 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 杀气傍中军 6 横笛惊征雁 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 醉舞荷吾君 注 封大夫即封常清 诗中 亚相 吾君 都是对他的尊称 12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 6 分 A 诗的首联传达出重阳佳节边地无战事 人们饮酒登高 一派欢度节日之景 B 诗中 黄花酒 即菊花酒 颔联 中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