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31774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村富民促和谐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苏堡镇党委、政府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推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加快村情民意调研的基础上,以宣讲科学发展观精神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充分结合我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本村建设实际,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一概况。我所任职的下鲁村隶属洪洞县苏堡镇洪安涧河南端,地处县城东12公里处,洪安涧河南端,我村有土地2800亩(其中水地600亩),人口1360人,分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一个支部,一个村民委员会,党员38名,支村委成员8人。二经济状况。全村

2、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务工,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今年玉米制种700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元,近几年养殖业发展较迅速,全村发展养猪40户;规模养鸡户1户,数量达1500多只,养羊户有26户,养牛户有18户,人均纯收入4800元,是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之一。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硬化了村内道路6.5公里,安装了路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新建了蓄水池,安装了自来水;打深井2眼,解决了群众浇地问题。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

3、展。但整体来说,村庄建设距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仍有距离。为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四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这样大好形式的感召下,齐镇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不健康、庸俗等低级不良思想在群众中仍然存在,如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并将对良好的社会风气构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五环境状况。由于村庄各方面的规划不科学、人口居住相对不集中,环境问题就显得比较严重,如何改善各方面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群众整体卫生素

4、质也是一个很迫切要解决的工作。另外在农忙时节,秸杆还田工作也是极为严肃的工作,有少数的人致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而不顾,焚烧秸杆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仍有发生。为此,在以后工作中向人民群众大力宣传秸杆还田、保护环境的益处,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主要问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村村干部和村民对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表示拥护,对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脱贫帮困措施感到满意。我们认为当前是我村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最好时期,在这样的发展机遇,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5、,村民们充满了信心。但由于历史遗留和农村自身局限性等种种原因,新形势下“三农”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农业生产水平低。 下鲁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式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村民们更多的注重数量上的增多,忽略了质量上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基本上以零散种养为主,技术上和资源上不能形成良好的共享效果,难能形成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2、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以来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实行全国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基础财力剧减,财政缺口大,加上社会主义

6、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投资,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我村还是处于财资“等、靠、要”的状态。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下鲁村的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具体表现为:其一,村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较大。其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其三,文化素质方面,各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村中的村民有接近73.81%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而且闲暇时间很少有村民进行自我学 习,自我充电,由于村民们的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接

7、受慢,阻碍了科技兴村的发展。其四,技能素质方面,虽然当前在县、乡政府的组织下,每年都有专门为农民开设的技能培训班,但各村真正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式,零散式耕种,无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严重制约了村民的增收。4、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调研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的各项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2008年和今年大部分村民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生病问题相对来说有了保障,但村里的医务室条件相对简陋,村医务人员水平相对较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里组织活动只能借助

8、学校,设施基本没有。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县、乡没有稳定的财政进行村级投入。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5、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其一,创新意识不够。许多村干部,党员沿袭传统的工作思路,习惯行政命令式工作方法,对群众工作热情不高,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拖,导致村民对村干部失去信心,甚至积怨不浅。其二,农村干部素质偏低,对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不强,发展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不能起到领头羊作用反而显得力不从心。其三,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调研中,发现许多的村民家里基本没多少存款,以致村组织难以正

9、常发挥作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减弱。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建议与对策通过这次调研,我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基础、产业是支撑、人才是关键、投入是保障。即提高群众和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搞好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必须结合县、乡、村的实际,夯实规划这个基础;千方百计拓宽村民增收的渠道;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个瓶颈;抓住人才培训这个关键;强化财政投入,社会治安环境,组织建设这三个保障。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和学习相关文件资料,提以新农村建设五点建议:1、明确一个目标。各村在以后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明确这样一个

10、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严格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2、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必须不断创新农村机制体制。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机制体制。”其二,要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3、发挥好三股力量。其一,发挥好政府的指导作用,形成各级、各部门关注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

11、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长,村民们渴望得到及时的服务指导,必要的政策支持,建设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其二,发挥好农民的主力作用,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所以要尊重农民、相信农民、发动农民、引导农民、激发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三,发挥好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仅靠上级投入,部门支持,就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而言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产业发展,农民富裕,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支撑。各村应突出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同时立足实际,发展部分让村民快速增

12、收的短平快项目,以优势、特色产业支撑农村经济,以短平快项目快速致富村民。切实改善农业结构,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好国家和省优惠扶持政策。4、深化“四有”创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四有”(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活动,可以加快农村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村项目单位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能力建设。 5、处理好五个关系。其一,科学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整合各

13、村优势产业,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规划,切实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实施的关系。其二,政府扶持和农民集资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物质和人力的投入,单纯依靠各村村民的自身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必须处理好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农民集资的关系。其三,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为中心,但同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既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又要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发挥各村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

14、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其四,新农村建设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建设的继续。要确保各村新农村建设成果,并能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其五,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农村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而农民群众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人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力军效果,必须处理好基层干群关系。朝气蓬勃、青春飞扬,用智慧与汗水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无疑是迈出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我们向往着在这里积累经验,有所作为,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但是这只是梦想与希望。通过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当前的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消极观念,那就是我们是否能“下得去、待的住、干得好、流的动”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仅希望上级部门能够给予我们多一些政策、多一些帮助让我们尽早“思想到村、守望理想、磨练青春、多元激活”真情洒齐镇,丹心报乡亲。通过我村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今后工作的同时还会继续开展调研活动,把农村的各种问题摸透,时刻牢记学悟干三字原则,以朝气、勇气、灵气,凭信心、决心、恒心,在乡村路上走好每一步,为我村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应有贡献!成秀琴.专业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