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31108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整理.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4月8日,在市委十一届第108次常委会上,明玉书记要求,要强力推进县域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激发产业园区发展活力,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并明确志勇部长牵头开展调研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会后,志勇部长立即召集组织部、政研室等相关部门同志研究确定调研方案,成立15家市直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题调研小组,深入到9个县(市)区13个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多次召开县(市)区、产业园区主要负责同志及驻园区企业负责人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意见与建议;同时,安排调研小组赴外地考察,直接或间接地借鉴吸纳外地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市县域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一、全市

2、县域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目前,经市编办批复的县域产业园区共有13个,即:黑山的庞河、胡家、八道壕,北镇的沟帮子,凌海的大有、双羊,义县的七里河、九道岭,古塔的士英,凌河的紫荆,太和的汤河子,滨海新区的西海,松山新区的南站。总体规划面积2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全市产业园区在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一,基础设施得以完善。2010年至2014年,全市产业园区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00亿元,预计2015年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83亿元。义县七里河、黑山庞河“七通一平”分别达到7平方公里和4.4平方公里,北镇的沟帮子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等等,企业生产经营环

3、境明显改观。第二,产业发展逐步明晰。全市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三个产业体系,即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精细化工、冶金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以种业、畜禽加工、农产品加工、果蔬饮品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以物流、文化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第三,企业入园持续增加。全市产业园区已建成工业企业346户,完成投资603亿元;在建企业106户;今年意向入园企业75户。第四,骨干作用有所增强。全市产业园区企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2.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 357.8亿元,增长2.2倍 ,占地区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8.8 %提高到38.9 %,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实践证明,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促调整的重

4、要力量,县(市)区级产业结构从2009年的19:45:36调整为16:49:35;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平台,仅从财政收入情况来看,从201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5.5亿元,增长2.55倍,年均增幅26.4%,园区收入占比从15.4%提高到22.1%,提高了6.7个百分点;成为保就业的重要渠道,吸纳就业人员10万人。通过调研,我们更感到,产业园区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是体制机制亟待创新,有的园区依然沿袭着行政管理模式,缺乏经济管理思维与经济运行架构。二是规划科学性亟待提高,就全市而言,缺乏市域产业园区整体统筹规划,县域产业园区各自为政,造成功能冲突,产业雷同

5、,互补效应弱。就县域而言,相当一部分园区的整体规划、产业规划不清晰,缺乏对要素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滞后甚至是缺失;有的园区总体规划是在2011年以前编制完成的,与国家和省市的“十二五”规划要求不符;有的园区没有编制总体规划,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之间脱节。三是集群效应亟待增强,突出表现在没有实现全产业的“闭环招商”,产业链条不配套,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中低端产业类的企业较多,产业发展层次低,主导产业瘦弱;尤其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园区内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仅占15.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企业仅占9%,企业内部有研

6、发机构的较少,公共研发平台尚未建立。四是“瓶颈”制约亟待解决,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渠道狭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快;土地规模矛盾突出,比如,滨海新区到2020年的规划指标均已用尽,目前还有2600亩在建及待建项目的土地规划需要调整。五是人才引进亟待突破,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此外,还存在园区收入与地方实得财力不匹配、扶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单一等问题。二、全市县域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议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看到了产业园区的发展,看到了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更看到了产业园区的潜力与优势。着眼于全面建设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我们必须把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资源,集

7、中力量,深化改革与创新,以产业园区发展的“爆发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力。第一,要切实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严峻的问题在于,受总体形势的影响,以及取消GDP考核指标、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的淡化或者刹车,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对产业园区发展的积极性减弱,精神不振,信心不足,有的劲头放松,慢作为甚至是不作为;有的瞻前顾后,不敢作为。而且,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中,对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还存在着“三个等同于”的认识,即等同于行政性的管理区域,以行政化的思路与方式而非经济化、市场化的思路与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产业园区;等

8、同于常规性的经济工作,突出表现在没有形成具有园区特色的目标体系与考评体系;等同于一般性的招商引资,缺乏明晰的产业招商规划与途径,演变成事实上的“企业扎堆”而不是“集群联动”,呈现的是单体企业而不是全产业的链条式发展。我们认为,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决定设立产业园区,就是要赋予产业园区特殊的定位、特殊的使命、特殊的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突破性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明确产业园区是“四位一体”的总体理念和功能定位,换而言之:就是明确,产业园区是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只有这样,才能冲出桎梏与苑囿,以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突破带动建设与发展的突破;才能形成允许试与闯、敢于试与闯的浓厚氛围。就是明确,产业园区是科学发展

9、的示范区,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发展的视野来审视与破解规划、定位、招商、服务、土地集约利用、融资平台建设等诸多问题,真正做到棋高一招、先人一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明确,产业园区是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产业链招商、全链条发展,以集聚集群提高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形成强影响力的品牌效应,以特色特点争市场赢发展。就是明确,产业园区是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统筹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要强化规划意识,强化规划的科学性与法制性。就全市而言,要编制统一的产业园区发展指导规划,明晰产业导向,确定各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县(市)区做到产

10、业发展重点与考虑企业入驻积极性相协调相结合。就县域而言,要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锦州发展全局,进行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修编,强化特色特点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产城融合,同时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与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园区建设成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强竞争力与强生命力相结合的产业高地。规划确定之后,要按法定程序报人大和政府进行审议与批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确保规划的刚性约束。第二,要切实解决领导体制的问题。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调研组所感受到的,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也普遍提到的,在领导体制上突出表现为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市级层面的统筹;另一方面,是产业园区的“行政化”倾向。关于市级统筹。目前

11、的状况是,产业园区各自为战,或者是县(区)自为战。这种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就是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形成功能定位的重叠和产业结构的雷同;没有形成统一的考评体系,造成产业园区尤其是产业园区主要领导缺乏竞争的活力与动力;没有形成统一的解决问题体系,条条、块块的问题纠结在一起,迟滞了产业园区建设速度。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成立市级的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产业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与规划、招商、建设、目标考评等各项工作,并在职能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领导小组肩负审批委员会职能,对产业园区的重大项目,实行集中的、一次性会议审批,提高工作效率与效能。市级层面的统筹还

12、要把握产业园区的数量,突出质量,针对发展实际适时整合或扩面;要注重提振县(市)区及产业园区领导干部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信心与勇气。关于去“行政化”倾向。我们认为,产业园区的首要功能,就是经济功能;产业园区的核心色彩,就是经济色彩。而目前的状况是,部分产业园区的行政功能、行政色彩较浓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同时,我们也感到,产业园区的经济化、市场化进程还必须要有行政职能相配合。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园区实行“一区两制”,对经济功能与行政功能进行区别定位。所谓的“两制”,就是经济功能实行市场化管理,行政功能实行服务化管理。具体建议:一是调整完善产业园区区划布局,坐落在产业园区规划区域内的乡(街)成建制划

13、入产业园区进行管理,并将所辖乡(镇)改建成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及新城新镇实行合署办公,并建立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合一体制,管委会主任兼任党工委书记。二是突出产业园区经济功能,剥离所辖街道的经济职能,街道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重点配合产业园区做好土地动拆迁、社会稳定工作;产业园区内设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只设一个管理层级,即根据需要设立的专业局和街道办事处,并在核定人员编制和干部职数的限额外,可按公司化运作方式自行确定内部机构名称和人员配置。所在县(市)区委政府只对产业园区管委会进行经济指标与工作绩效的考核,不再对街道进行单独考核,形成产业园区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街道全心全意抓社会事业、重

14、大问题由管委会统筹决策的运行机制。三是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考评导向,将全市产业园区全面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强化对产业园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考评,重点考评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域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五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等指标,定期对指标增速和计划完成进度进行统计排名和情况通报,并设立资金奖励、职务奖励和末位退出、责任追究等制度。第三,要切实解决责权统一的问题。在调研座谈发言中,产业园区及企业负责人还提到,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寄予厚望,就要既明确“责任清单”,也要明确“权力清单”。从调研情况来看,影响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既有

15、职责不清的问题,也有权责脱节的问题。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深化“三放权”工作,推进职能转变和机制优化。一是深化“事权”下放。原则上,对省里下放给市里的权限,市里绝不截留,直接放给下一级,做到应放尽放;县域产业园区享有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尤其是要把下放“事权”的重点,集中在与产业园区项目有关的审批权限上,使产业园区真正独立行使项目、规划、土地、环保、建设及房产、水利、科技、工商等管理权限。要实行分层审批制度:其一,产业园区的重大项目、重点问题,由市产业园区领导小组进行集中性会议审批。其二,根据领导小组授权,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产业园区所提出的审批事项,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进行定期的统筹审批。其三

16、,实现规范下的灵活审批,凡是不需要申报市级以上审批,而产业园区自身具有审批职能的,一律在产业园区完成审批和执法服务;目前尚未具备审批职能的由产业园区进行“模拟审批”,上级职能部门“见章换章”、“见文换文”,基本实现“园区事园区办”,推动产业园区自主谈项目、定项目、落项目、建项目,提升项目建设效率。二是深化“财权”下放。产业园区要建立一级财政,明确财政收支范围,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政管理机制。同时,要制定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的财政政策,尤其要在土地出让金管理、支持园区内企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下放财权的基础上,要建立资金监管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和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控,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做到放权与监管并重。三是深化“人权”下放。赋予产业园区岗位聘用权,产业园区正、副县级领导同志由县(市)区提名、市委组织部考核、市委任命,此外的领导班子成员由县(市)区委提名、政府聘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及其人员由产业园区自行提名聘用;产业园区所辖街道的选人用人权下放给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