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218302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20190415024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厦门市厦门市 2019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届高三年级第一学 期期末质检期期末质检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 每题每题 2 2 分分 共计共计 4848 分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 求 求 1 公元前 559 年诸侯集会 面对晋国执政范宣子的责难 姜戎首领驹支反驳道 我诸戎饮 食衣服不与华同 贽币不通 言语不达 何恶之能为 随即赋 小雅 青蝇 而退 范宣 子连忙道歉 这主要反映当时 A 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汇 B 中原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大 C 民族认同得到了显著加强 D 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2 春秋末年

2、曾子著 大学 开宗明义地提出后人所谓的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 善 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曾子的学说 A 强调了个人修养的社会价值 B 成为后来纲常名教的理论渊源 C 因实用性而受诸侯国君推崇 D 重在构建君主专制的教化体系 3 西汉初年 贾谊主张重新恢复 尊尊 贵贵 礼不及庶人 刑不至君子 的制度 甚 至对衣着服饰 也要求 服位有等 使人定其心 各著其目 这表明 A 汉承秦制的历史必然性 B 贾谊反对以刑罚治国理政 C 汉初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D 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 4 在东汉各种碑刻中 以墓碑为大宗 为墓主立碑颂德是当时丧葬活动的重要内容 自曹 操禁

3、立私碑起 曹魏 西晋均严格执行 碑刻数量锐减 立于墓前的墓碑为埋入墓穴的 墓 志 所替代 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 社会动荡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信仰 B 当政者打击世族以稳固统治的目的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显著加强 D 统治者积聚财力以完成统一的夙愿 5 表 1 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唐代 表表 1 1 2 A 固化社会分工 限制阶层流动 B 税则明确 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政策简单划一 忽视地方差异 D 为民制产 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 6 土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明政府规定 对 不志诚 犯了法度 不系世袭 者 即行改土归流 不系世袭 者若是报朝廷 则可以袭替 对于首

4、先归附的强大土司 明政府均明确宜布予以世袭 以示绥抚 据此推知 明代的土司制 A 加速了土司世袭的瓦解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有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 D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7 清嘉 道以来 侠义公案小说繁盛 施公案 叙述了被康熙称为 江南第一清官 的施 世纶 在忠勇之士协助下 剿寇 不畏权贵秉公 审案 的战事 其情节增加了私访遇险之 事 和以往的公案侠义小说相比更显曲折 据此可知 该小说 A 迎合了杜会主流价值取向 B 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的反映 C 倡导侠士的反抗斗争精神 D 真实再现了施公办案的场景 8 1867 年 奕 奏请朝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 大学士倭仁等人一再

5、上折反对 清 政府最终下达上谕 既教促总理衙门抓紧办理同文馆招生事宜 又令倭仁择地另设一馆 与 同文馆招专各员互相砥砺 共收实效 据此可知 清政府 A 恪守传统 拒绝西方文化 B 顺应潮流 推进洋务运动 C 日渐西化 开启制度变革 D 首鼠两端 迟滞改革进程 9 据图 1 从 1900 年新政启动 至 1911 年武吕起义爆发 全国先后发生的民变多达一千三 百余起 据此可以推断 A 废科举导致矛盾激化 B 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性有所增锡 C 反洋教斗争愈演愈烈 D 军阀混战引发大量的社会冲突 10 1926 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选定江苏昆山徐公桥为农村改进试验区 经过六年的试验 新 办小学 4 所

6、成人识字者由 560 人增到 1524 人 成立合作社 3 所 新式农具和良种作物得 以 推广 此后 中华职业教育社先后办理了 30 多处乡村事业 这一努力 A 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借鉴 B 找到了教亡图存的根本途径 C 促成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D 满足了农民最为迫切的要求 11 1935 年 12 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过去所提的 工农共和国 口号改为 人民共和 国 1936 年 8 月 毛泽东提出同国民党共同建立 民主共和国 的主张 这表明 A 革命统一战线即将建立 B 党内 左 倾错误尚未得到纠正 C 国共达成法致共同抗日 D 中共依据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策略 3 12 1943

7、 年 蒋介石在 中国之命运 中提出 中国所有的人生哲学 比之于世界上任何 派 别的哲学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 民族复兴唯一正 确之路线 据此推知 中国之命运 一书 A 试图强化思想控制 B 加深了国共两党的互信 C 旨在重建民族自信 D 凝聚了抗日作战的人心 13 一五计划 规定 五年中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投资总数为 766 4 亿元 相 当于 7 亿两黄金 这些投资中 55 8 用于墓本建设 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 58 2 用于工 业基本建设 其中 88 8 用于重工业建设 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国民经济系待恢复 B 着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C 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8、 D 实事求是制定经济计划 14 邓小平在 1981 年 1 月发文表示 现在美国有些人认为 如果美国政府对苏联采取强硬政 策 像台湾这样的问题 中国可以吞下去 对该类言论我们必须加以澄清 否则很可能导 致中美关系的后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外交局面需要新的突破 B 中国对发展中美关系的立场坚定 C 美国民众质疑政府外交政策 D 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冲击了中美关系 15 读表 2 文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在 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工作情况统计表 A 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性质 B 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C 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D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16 荷马史诗中 公益行为被描绘为出身高贵 财

9、产丰厚 英勇善战的贵族阶层的特权 公 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前 4 世纪晚期 雅典推行公益捐助制度 将这种贵族行为转化为城邦需 要的公益行为 被认为是 富人 者 就可能成为 捐助人 材料表明雅典 A 贵族专权局面难以被打破 B 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C 制度创新根植于传统伦理 D 财产多寡决定公民权利多少 17 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 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 审 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 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 一 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 中 A 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 B 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 C 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 D 致力于审判的合理

10、性 18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揭露和攻击教会的弊端 提倡将人的价值纳入到神学体系中 为 人性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中找到相应的地位 这表明人文主义者 A 主张宗教改革以创立新教派 B 积极倡导基督教原始教义 C 强调人性与宗教原则的结合 D 试图改变物欲横流的社会 19 19 世纪初 英州殖民者欧文考察东非后 竭力主张废除奴隶贸易 就地利用当地资源 4 他说 这些新的资源将为我国的企业和工业开放 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 A 资本原始积累不断扩张的需要 B 重商主义者增殖国家财富的强烈诉求 C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D 商品输出逐渐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手段 2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总统由参众

11、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总统解散众议院须 得到 参议院同意 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贵 这表明法国 A 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B 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C 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D 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1 纽约证券交易所作为行业自我管制的重要机构 负责审查证券市场的准入与交易 20 世 纪 20 年代 证券市场的急剧打 张让这一自我管制变得困难重重 业内人士抱怨 根本 没有一个尺度可以衡最当时股票的价值 这表明美国证券的自我管制 A 因政府完全放任而失效 B 是国家干顶经济的尝试 C 存在着市场机制的缺陷 D 未考虑民众的投资需求 22 1933 年 苏联政府规定农民按照谷物播种

12、而积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 1940 年起 进一 步规 定粮食交售按照集体农庄的耕地面积计算数量 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付款 这一制度 A 保证了国家常握粮源和积累资金 B 延缓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C 有效缓解了粮食市场的产需矛盾 D 推动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21 冷战时期 美 苏两国在经历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后 逐渐建立起双边电话热线 海上 相遇准则等危机 应急机制 这表明 A 美苏军备竞赛态势有所缓和 B 超级大国加强对话弥合分歧 C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D 美苏两国都受制于战争威胁 24 从 1979 年 10 月到 19 凡 8 年底 英国共有 27 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 政府

13、 由此取得近 200 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 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 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 断的转换 这表明英国政府 A 彻底抛弃凯恩斯主义 B 力求充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C 信奉平等的价值理念 D 加强对劳资冲突风险的管控 二 非选择题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4 题 题 共计共计 5 5 之分 之分 25 拐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认为 始于唐代的 古代报纸 邸报 由朝廷直接管理并统一发布 有清一代继 续存在并有所发展 清初 衙门中的一些低级胥吏将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 这些报 纸主要刊载宫门抄 谕旨 章奏三部分 因而也被混称为邸报 直至乾隆初年 获准公开发 行

14、邸报的仅限于提塘官及其所设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的盛行 大体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 所刊内容基本为官报的翻版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邸报等传统报纸逐渐走向消亡 摘编自方汉奇 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和京报 材料二 1815 年 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当时报与刊不分 由英国人在马六甲出版 到 19 世 纪中期 外国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几十种中文报刊 如第一份以 新闻 命名的报纸 天下新闻 开中文报纸刊登广告先河的 遐迩贯珍 等 五六十年代 以中 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 如 中外新报 昭文新报 等 这些报刊 传述各国 之事 上自朝廷 下及闾里 尽情议论 90 年代中后期 上百种报刊先后

15、创办 报馆之 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 这一时期的报刊以上海为最 遍及各主要城市 20 世纪初 近代 中文报刊再掀高潮 据统计 仅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 全国报刊就增至 700 余种 大致有政 权机关报 政党报 实业性和社会性报刊等 共和 民主 民国 等字样在民初报刊 名称上十分突出 摘编自姚琦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5 1 根据材料一 二 概括指出清代传统报纸与晚清近代报刊在刊载内容 办报环境方面的 差异 并结台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中国近代报刊演进的积极作用 8 分 26 12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表 3 3 中国人民军队发展

16、大事记 部分 中国人民军队发展大事记 部分 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经验 并结合所学 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经验表述明确 说明须史论结合 至少运用两个史实 27 10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时期 人口迅速增长使用地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对养 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 它避免了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 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成为对地主和农民都有利的合约选择 南宋时期在国有土地上实行永佃 6 制 农民拥有土地的永佃权 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土地承包制逐步在全国推广 到 1983 年初 全国农村已有 93 的生产队实行这种责任制 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根食单位产量逐渐上升 随后 农业生 产的各项物质投入大幅增加 但粮食单位产量却未能维持达速增长 直到 1996 年 政府延 长土地承包期 30 年不变 以及土地转包权的逐渐合法化 才又推动粮食单位产量的上升 摘编自兰红 冯涛 路径依赖的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演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两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