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1中国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1217833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1中国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1中国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1中国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1中国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一、简述题1 时调的艺术形式特征是什么?【答案】时调在小调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它具有严谨规范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细致讲究的润腔方式。在演唱时一般都有乐器伴奏,演唱的内容及流传的范围非常广泛。 2 什么叫“学堂乐歌”?【答案】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这此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此艺术歌曲),由此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

2、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3 简述学堂乐歌。【答案】(1)目的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3)形式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辛亥革命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犷简单的钢琴伴奏谱。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以新词编成的。(4)音乐特点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也有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

3、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5)意义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二、论述题4 简评左翼文艺运动产生的条件和历史意义。【答案】(1)条件1927年“四一二事变”使革命运动全面退却。城市文化生活发生剧变,国民党发动“军事”和“文化”的两个“围剿”。鸳鸯蝴蝶派文学重新抬头,外国歌舞电影大量进口,各种歌舞团体应运而生,娱乐性歌舞音乐迷漫全国各大中城

4、市。文化工作者被迫从斗争前线撤退,文艺思想战线出现一时的迷茫混乱。(2)历史意义许多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群众影响。左翼音乐的传播,有力抵制了当时泛滥成灾的商业性庸俗歌舞音乐。 5 简评聂耳音乐创作的特征、成就和影响。【答案】(1)特征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不采取简单的生搬硬套的态度,而是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吸取其中某些音调上的、形式上的因素,加以重新创作和发展。善于概括当时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富于典型意义的呻吟、愤怒、呐喊等语调的特点,给予艺术的处理,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坚强、有力、短

5、促的旋律和节奏。在主题形象的展开和层次紧密结构的逻辑性上极富创造性。大胆突破传统的、方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歌曲结构原则,歌曲形式简练精当,富于动力和节奏感、富于内在的紧张性和统一性。重视民乐合奏事业和民乐合奏创作的发展。(2)成就群众歌曲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打长江等抒情歌曲代表作品有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飞花歌等。儿童歌曲代表作品有卖报歌卖报之声小野猫牧羊女雪花飞小工人等。(3)影响聂耳不仅在创作方向和方法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而且在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也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他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并且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层的典型形象,以及如何创造性地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来发展中国的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他以自己的天才和努力,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为我国人民大众的革命音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一、简述题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