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1559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闵永胜姚本先来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8年第5卷第1期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民工潮”现象,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并未引起社会和学者们的注意,现在这一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教育与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已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许多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我们拟从心理学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实证研究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2、的调查研究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细致深入,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主要归纳为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现象(如性格孤僻、自私、不合群等) 及原因分析。研究者一致认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代养人的文化素质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等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张志英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常使得幼儿无所适从;生活氛围不和谐,则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不健康的特殊原因10 。李庆丰把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3类: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这种监护方式的弊端是监护人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3、,结果造成儿童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上代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 来监护,这类监护人也是重物质需要而轻视儿童精神需求;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父母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容易造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习惯,自律能力差11 。黄爱玲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适应不良问题较突出, 他们在该因子的阳性检出率高达58.6%,当他们受委屈时或看到其他同学得到父母呵护、照顾的情景时内心更加难受, 更加思恋远在他乡的父母;同时进行的访谈定性研究显示, 一些留守儿童已经出现了个性发展问题, 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攻击型和畏缩型的性格特征(他们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冷漠,或畏惧、抑郁

4、、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以及强迫症状等个性障碍,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 出现了违纪或犯罪行为) 12。王东宇、王丽芬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各种心理问题更突出;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也存在很大影响;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城乡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影响13 。周宗奎等通过实地调查和心理测量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一般表现、学习、品行和情绪感受上的问题比父母在家的儿童严重;留守儿童

5、主要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但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则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分析原因方面,周宗奎等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而相互影响的14 。申继亮等的研究结论是:母亲是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要支持源;不同性别、年级和留守时间的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存在一定差异15 。以上研究者都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负面效应,而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去认识某些心理效应(如任性、逆反心理)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同时我们要看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境地和经历能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不少留守儿童面对挫折更加坚韧,形成了自主坚强、

6、勇敢负责的良好个性。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理论研究法,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教育策略等;其次是实证研究法,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状况、留守儿童人格、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实证研究。从微观上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又分为心理测量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就是用适当的心理测验以及问卷给被研究者来回答,然后对这些测验和问卷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各种相关的分析得出结果。王东宇、王丽芬采用症状

7、自评量表(SCL290) 和自编问卷对427 名中学“留守孩”进行测量与调查13 。岳慧兰等、何资桥等均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1991年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进行心理调查。该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它由1个效度量表与8个内容分量表构成。8 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倾向、对人敏感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的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量表16,17 。申继亮等所采用的心理测量问卷有: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班级、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留守时间(即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 等基本信息。社会支持问卷: 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和亲密感5个

8、维度15 。周宗奎等的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档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学生作品分析等方式,对行政管理干部、教学研究人员、中小学管理干部、教师、村民、学生等各类人员进行了调查,这是一种实地调查较全面,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调查研究。心理测量使用的儿童孤独问卷由Asher等人编制,中文版经修订,包括24个项目,其中16个项目反映儿童的孤独、无助感和对同伴关系的主观估计;儿童社交焦虑问卷由La Greca等人编制,经修订后的中文版,包括10个项目,反映儿童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14 。上述种种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

9、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措施,有的是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的切身的实践经验,有的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理论阐述。研究者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采取社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协调配合的途径。姚云提出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事实基础,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政府主动担负相应的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的构想5 。郑哲认为学校的教育影响是儿童入学后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

10、作用6 。殷世东、张杰指出了“留守”学生失范行为的矫正需要社会、国家、社区、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构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7 。叶曼等较全面分析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互动模式,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8 。陈香从家庭教育角度指出父母应有完整的责任意识,要定期与子女沟通交流,更多关爱子女,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表达对子女的爱,同时取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9 。以上研究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实施途径和策略,却没有确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这样不免造成留守儿童

11、心理健康教育空洞无物,运作困难,收益甚少。我们认为,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确立相应具体的心理健康内容: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良好个性塑造等。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综合评价综观迄今有关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方法上还不成熟、不够规范,在研究内容上还未成体系,关于同一个研究内容的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研究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2.1 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不明确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

12、学研究的前提。但是, 迄今, 对于什么是留守儿童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 还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 这将直接影响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 留守儿童、留守孩(子) 、留守学生、留守少年、留守幼儿、空巢儿童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在目前的研究报告中均有出现。其次,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将概念统一到“留守儿童”上来, 但是, 不同的研究所指的留守儿童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很不统一的,特别是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孩子的年龄等确定留守儿童概念的基本要素上还存在较大差异。2.2 研究缺乏统一的规范首先,研究力量分散,不能形成优势的研究力量,极大地削弱了研究的成效。较早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的大多是基层教育工作者、新闻记

13、者,基本上以“典型”个案为切入点,只试图引起社会的关注。其后是来自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高校教师、专门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他们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十分可观18 。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的心理学工作者对此专门合作研究, 造成研究内容缺乏统一的专门设计, 各个调查自行其是,研究成果就无法提供有关留守儿童心理的各种基本特征,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成果不能形成体系。其次,多数调查者没有严格遵循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对调查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没有交代,难以对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研究方法比较随意,多数研究报告对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表述不清

14、,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难以评价。再次,部分研究明显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在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阶段, 更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的负面问题, 研究的客观性、中立性不够。2.3 研究结论尚未形成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体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特征等) 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而对留守儿童心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比如留守儿童的发展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等, 知之甚少。同时,已经形成的与留守儿童心理有关的一些基本结论还相互矛盾。如留守现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影响, 影响的程度如何? 对这个问题, 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明

15、显的差异19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展望3.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内容的深化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内容,我国学者主要是从留守儿童心理一个或几个特殊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其结论大多显示留守儿童心理的负面效应,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内容相对来说还比较单薄,同时,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缺乏针对性的、完整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施策略。我们认为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应当以全国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立足于留守儿童基本心理特点研究,重在发现形成这些心理特征的普遍因素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予以关注;留守儿童心

16、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要涉及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诸方面,同时还要兼顾到极少数的有障碍留守儿童的心理诊断和干预矫正,从而使留守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其控制自我、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真正目的。3.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资源的整合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没有全国性调查为支撑, 各地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各自为政, 进行地方局部的调查研究, 导致调查研究的效率不高。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 各地的调查常常规范性不够,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针对留守儿童分布的地区差异极大,建议由权威机构组织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体攻关,及早组织进行一次有关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专题性全国调查,并在专题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