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复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1191727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复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复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复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复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名词解释1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1)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

2、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2 直音【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3 古今字【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

3、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4 三平调【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

4、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5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行【答案】亨:煮,后来写作“烹” 6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答案】方:义方,道义。 7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 【答案】趋:快步走。 8 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9 行李之往来 【答案】外交使节。 10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答案】或:代词,有人。 三、简答题11说明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答案】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女(汝

5、)”“尔”“若”“而”“乃”“其”“之”等。(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属于第一人称。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就可以用“吾”。(2)第二人称代词“尔”“若”“而”“乃”属于第二人称。“而”和“乃”不能用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一般也不用作主语。这样,常见的情况只是用作定语。(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同属第三人称,“其”略等于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其”只能用作定语,“之”只能用作宾语。 四、分析题12

6、按顺序写出上古三十韵部的名称【答案】古韵三十部是针对上古音中的古韵进行研究所作出的分类,其各韵部名称及分布如下表: 13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4)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5)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7)曹操之眾遠来疲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资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答案】(1)以:时间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2)则:于是。连词,表顺承。(3)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4)然: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5)然:然:然而,但是。转折连词。(6)於:于,介词。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7)之: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