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18379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专题 2 12 1 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 一 荒漠化一 荒漠化 1 概念 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 是气候等自然因 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 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和 化 二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二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 自然特征 1 位置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 地区 亚欧大陆的腹地 2 地形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盆地 山脉和盆地相 间分布 三山夹两盆 3 气候 干旱为主的 气候 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 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

2、少 4 植被 自东向西形成以 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2 生态环境脆弱 地表水贫乏 河流欠发育 流水作用 物理风化和风力作 用显著 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植被 土壤发育差 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大 风日数多 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是导致荒漠化的 主要自然因素 三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三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 在荒漠化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 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 漠化土地中 有 90 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2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 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3、三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原则和重点三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原则和重点 1 内容 预防 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 土地的生产力 2 原则 坚持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 治碱 盐碱 2 治沙相结合 3 重点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 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地进行综合整治 四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四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 对策和措施 对 策 措 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发展 农业 合理载畜 合理调配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封沙育草 建设防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 调节农 林 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退耕还林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

4、问题 营造 推广使用沼气和省柴灶 控制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2 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程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 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 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 重点一重点一 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的类型 1 1 沙漠化 沙漠化 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沙漠化不等同于荒漠化 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 响 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还包括石漠化和土地次生盐碱化 沙 漠化和荒漠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 2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 1 定义 在我国石质山地 山体坡地被开

5、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 坡地的水土 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 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 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 用的土地 形成类似于荒漠化的景观 这就是石质荒漠化 2 典型分布区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和南方红壤区 西南地区山地地形坡度大 土壤贫瘠 且降水多而集中 对地面冲刷强烈 再加上人 类不合理开发利用 如滥垦耕地 砍柴伐薪等 造成地面植被破坏 使地表裸露 失去保护 造成石质荒漠化 红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 地表受流水侵蚀 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 岩层裸 露 形成红色荒漠 3 3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4 由于不合理灌溉或只灌水不排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半湿润 半干旱和

6、干旱地区 不合理灌溉 如漫灌 洼灌等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土壤中的盐分随水上泛至土 壤上层乃至表层 水分蒸发而盐分保留在作物根区 形成次生盐碱化现象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 图中 为物理及化学作用 为工矿交通建设 据 此回答 1 2 题 1 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风蚀和水蚀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 新疆荒漠化主要是水蚀作用造成的 C 山西省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D 内蒙古高原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 2 下列地区与其主要荒漠化现象相符的是 A 华北平原 石质荒漠化 B 黄土高原 土壤盐碱化 C 云贵高原 土地沙漠化 D 江南丘陵 红色荒漠化 参考答案 1 B 2 D 全

7、解全析 1 读图可知 风蚀和水蚀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新疆位于西北内陆 降 水稀少 流水侵蚀弱 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造成的 山西省煤矿企业 多 矿山开采加剧荒漠化 所以山西省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内蒙古高原位于干旱半 干旱区 降水少 其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 故选 B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华北平原主要是土壤盐碱化 黄土高原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 但不是土壤盐碱化 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分布广 易出 现石质荒漠化 江南丘陵的土壤为红壤 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易出现红色荒漠化 故选 D 5 重点二重点二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

8、成因及防治 1 1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的成因自然因素的成因 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影响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深居内陆 高原 山岭阻 隔 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 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 为荒漠化的发生 提供了物质来源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 冬春季节 西北风强劲 为风沙向东 南方向 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重要条件 气候异常使脆弱 的生态环境失衡 气候变异 多雨年份利于抑制荒漠化 进程 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 化进行 2 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

9、因素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危 害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 采挖药材 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 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 利益 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 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 种植业 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 导致下游水源短缺 生 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6 3 3 荒漠化的治理 荒漠化的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 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 具体的分布特点 防治措施也不 相同

10、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 回答 1 2 题 1 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7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湿地萎缩 2 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 过度放牧 B 过度农垦 C 过度樵采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参考答案 1 B 2 B 全解全析 1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 甲地位于我国内陆内蒙古北部 气候干旱 降水较少 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故选 B 2 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 400 毫米 位于农牧过渡地区 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故 选 B 重点三重点三 沙尘暴的成因及影响沙尘暴的成因及影响 1 1 沙尘暴的

11、成因 沙尘暴的成因 1 自然原因 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 只有足够的冷空气才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梯度 形 成大风 丰富 干燥 疏松的沙尘物质是沙尘暴形成的地面条件 近年来 我国北方地区春天 气温常常偏高 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 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而北方地区冬 春季 节降水少 地表土壤干燥 疏松 植被还未形成 难以抑制沙尘暴的形成 沙尘暴的形成要有不稳定的地表热层结构 在沙尘暴发生的前几天往往有持续高温天 气 从而促进上升气流的活动 增强气流对地面的扰动 所以在冷暖交替的春季最易形成沙 尘暴 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 3 4 月 2 人为原因 滥垦 滥牧 滥伐 滥用水资源 使地面植被减少

12、2 2 影响 影响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 耕地 影响大气质量 严重时遮天蔽日 影响交通出行 干扰人们 生活 但沙尘暴也塑造了黄土高原 促进了物质转移 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 可以抵制酸 雨 沙尘呈弱碱性 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8 2017 江苏卷 中央气象台 2017 年 5 月 5 日 6 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图 10 为运 用 3S 技术生成的 5 月 5 日 8 时至 6 日 8 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 读图回答 1 2 题 双 选 1 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扬尘 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 传播流感病毒 诱发呼吸道疾病 B 增加 PM10含量 加重大气污

13、染 C 加重大气的酸性 腐蚀文物古迹 D 影响大气能见度 引发交通事故 参考答案 1 AC 2 BD 全解全析 1 读图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沙源来自于西 北方向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 2 扬尘 沙尘暴天气 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 能见度降低 增加 PM10 含量 加重大气污染 影响大气能见度 引发交通事故 重点四重点四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 1 1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 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 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

14、大 坡面物质越不稳定 越容易产生水土流 9 失现象 植被 与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 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 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 水土流失越强 2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地处多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 生态环境比 较脆弱 黄土土质疏松 地表裸露 容易被侵蚀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滑坡 泥石流 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 2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产生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 使地表变得疏松 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草场资源 使地表失去保护 易遭侵蚀 过度樵采 破坏植被

15、 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露天开矿 开矿时 破坏了植被 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 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 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争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 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3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4 4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 工程措施 保塬 固沟 护坡 在沟谷修建淤地坝 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 固沟工程 在缓坡地段 实施 10 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 护坡工程 在塬面上 坚持平整土地 大力 营造护林网 合理利用水土 保塬工程 2 农业技术措施 在耕作区 因地

16、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 栽培种植 田间管理 增 施肥料 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 同时 配合精心选育良种 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 科学施肥等 以达到提高肥力 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3 生物措施 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不同地段综合治理措施图解如下 反思归纳 反思归纳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 但两地在成因 危害及解 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 具体分析如下 1 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为滥垦乱伐 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 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 要原因 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 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 南方丘陵山 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 表土一旦被冲蚀 恢复更加困难 地处江河 下游地区 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 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 还草 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11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