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183281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延边二中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 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36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条形码填写和贴在答题卡上。3.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吕思勉指

2、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2.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民主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如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这是因为古代雅典的A.民主制不能够确保公平和正义B.民主制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C.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D.民主制使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3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

3、,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是人民所创造,权利由人民授予。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以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A.是近代代议制的开端 B.开创了民主共和制C.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4.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士钊认为:“代议政体制,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A.主张君主立宪 B.反对民主政治C.强调开启民智 D.主张贤人政治5.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

4、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6.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对抗

5、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7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主要阐明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C.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D.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8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明奈斯比特A.认为

6、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9.“这次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效,是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B.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形成“上海共识”有利于亚太经贸交流与合作D.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新型国家关系10.联合国第26届大会10月25日晚(纽约时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

7、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131个成员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提案。35票反对票中,32票为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主要强调了A.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失败B.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C.恢复合法权利来之不易D.亚非拉美国家是反对恢复合法席位的主导力量11.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A.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C.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1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

8、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D.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13.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资产阶级与平民实现

9、了完全平等14.20世纪初,美国总统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有学者认为这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A.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B.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C.垄断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调节D.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15.“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A.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

10、全球扩张的结果B.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C.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D.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16.据20世纪初我国海关统计: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C.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D.民国政府鼓励大量出口17.1878年1月,日本邮便报知新闻发表了题为论清国不可轻视的文章,认为中国潜力巨大,“欲奉告有轻视清人思想者,交际各国中最可惧者即为

11、清国”。这一观点A.体现出清政府的“贵华夏”观念B.基于对中国物质力量的较高评估C.呼吁日本政府学习中国的近代化D.直接推动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1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业经济发展状况C.农村经营方式变化D.集体主义精神的丧失19.1959年9月外交部和中联部送来了苏联经济学硕士格洛托夫所写的论集体农庄所有制的发展前途一文。毛泽东看后批示:“此人根本不研究马、恩、列思想,并且连斯大林公社必定是集体农庄的高级

12、形式这一观点也否定。总之,作者认为公社无论何时都是有害无益的。”毛泽东这一批示说明了A.赫鲁晓夫取消集体农庄的办法被中国指责B.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C.中苏两国的国家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恶化D.苏联学术界与其政治价值观相背离20.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C.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D.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21

13、.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该材料可用于佐证A.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B.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D.维新变法影响深远22.全球文明史记述:“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材料中的“新问题”是指A.“垄断”加剧了无序竞争 B.国家干预经济造成“滞胀”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恶性发展 D.殖民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23.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

14、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C.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24.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B.调节农业生产C.降低生活用品价格D.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25.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

15、新政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26.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19世纪末,省府太原女性流行穿着短裙C.20世纪50年代,超短裙引领欧美时尚D.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流行穿着长裙27.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A.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重工业飞速发展 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28.有一则笑话讲到: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了命令。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