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175193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9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试题滿分:100分 时间:90分钟说明:1考试前,考生务必按要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正确填涂考生信息;2第I卷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常无效;3第II卷为主观题,请用黑色宇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和答题纸。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48分)1.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A. 宗族势力的弱小B. 庶民政治的建设C. 官僚

2、体制的探索D. 等级秩序的破除【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传统的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是世袭的。但材料中的秦国的地方长官是国君直接任命的,这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一种过渡探索,C正确。A项中的“弱小”不符合史实,排除。秦国不是庶民政治,排除B。D项中的“破除”错误,排除。2. 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A. 私营工商业发展B. 秦朝统一全国C. 铁犁牛耕的普及D. 商人地位低下【答案】A【解析】“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发展,商业和

3、农业争夺劳动力,因此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故A正确;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不能体现抑商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3.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A. 民本思想B. 人文关怀C. 批判现实D. 仁爱至上【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关雎和蒹葭都是优秀的爱情诗,突出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人文主义的表现;“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肯定人和人性,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主义的表现;因此二者都体现了人文关怀,故B项正确;民本思想是

4、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一种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批判现实、仁爱至上的信息,排除CD。4. 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盐铁专营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因此,盐铁官营既能让政

5、府从经济上牟取暴利,同时又能稳定政局、维护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而不是基本解除,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A项之中。点睛:从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中可以看出盐铁专营既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答案。5. 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 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 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 借助天来限制君权【答案】D【解析】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借助上天来限制君权,当然会

6、受到皇帝的压制,故D正确;董仲舒提出灾异观念,并不是为了巩固儒家正统地位,而是为现实政治统治服务,排除A;董仲舒不是要反对君主专制,而是要制约君主权力,排除B;材料并不是强调君权神授的主张,而是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结合所学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6.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 打破了世家的

7、特权弗断D. 标志官僚体制正式确立【答案】A【解析】独创性举措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既解决了权力制衡的问题又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独创性举措不涉及官吏选拔的手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是科举制度而非材料所说的三省六部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体制正式确立是在秦朝,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省六部制度才是材料中所说的独创性举措。7.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按委派,被视为“州都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

8、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 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 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 地方的权力扩火威胁中央集权D. 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通判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项错误,通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错误,错在“避免”。点睛:材料“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拥有地方行政权,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表明拥有地方监察权。8. 下列表格数据

9、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A. 自然经济谨渐走向瓦解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 资本土义萌芽迅速发展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列强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的信息,排除D;材料反映人地矛盾突出,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增殖说明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农业9. 嘉庆八年(1801年)到道

10、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村形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 南方地区传统白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故D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10.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11、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世俗化”,故排除D。11. 1740年,中国I两银换800文

12、铜钱,而到1828年时,I两银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A. 正常贸易持续入超B. 对外贸易长期出超C. 鸦片走私无法禁绝D. 商品市场普遍萎缩【答案】C【解析】1740年到1828年间,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其出现的原因是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白银价格升高。结合所学,1828年处在鸦片战争前,由于鸦片走私无法禁绝,中国由“入超”变为“出超”,白银外流,导致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排除AB,选C。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商品市场的信息,排除D。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40年到1828年间”。当时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夕,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自私

13、鸦片。白银大量外流,所以有了银贵钱贱的现象。12.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义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 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 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答案】B【解析】英国是从英国利益出发,属于商业战争;我国民族战争从民族命运角度出发,属于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是从文

14、明冲突角度出发,B正确;其他顺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命调时间调出省兵数调往方向1841年1月5日贵州1000广东1842年3月24日甘肃1000浙江1842年6月1日山西1000江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池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就已经爆发,但直到1841、1842年,清政府才从贵州、甘肃、山西等地调出少量军队,这反映了清朝军事动员慢,动员人数少,军事动员体制落后,A符合题意;B项说法本

15、身错误;C项的政治腐朽装备落后,D项战和不定指挥失当,材料都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14. 在购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要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端,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C。A中“彻底”太绝对,排除A;B没有揭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D。15. 1844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原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1849年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驰”。上述材料可以表明这一时期A. 放宽限制伲进近代工矿业发展B. 开矿筹纳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