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11724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备课教案鄂教版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板书) 。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3二、 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

2、、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2、 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题:书写。西林:在江西庐山后。壁:墙壁。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41、 教师泛读。2、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3、 指名读诗,正音。4、 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

3、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5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

4、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 。 (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6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四、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五、 作业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7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