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1160177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可以为师矣。(2)受任于败军之际,_。(3)_ ,长河落日圆。(4)伤心秦汉经行处,_。(5)我们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要放眼未来,要有“_,_”的豪情,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写)(6)中国古代关于清明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的诗词很多,请写出一个相关的诗(词)句:_,_。2. 翻译的境界 龙迪勇 外国文学名著的重译是常见的,战争与和平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多个译本。而近日,冯唐所译泰戈尔飞鸟集,却引起国内文学界、翻译界的极大争议

2、,它语言粗鄙,毫无美感,严重挑战了人们的文学伦理。 冯唐将“面具(mask)”译为“裤裆”“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将“好客的(hospitable)”译为“骚”“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这样的语句,不仅歪曲亵渎了泰戈尔的原诗,也暴露了译者本人的恶俗趣味。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诗人之一,他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他诗歌中的名句也不断被人们反复传唱或引用。在中国,泰戈尔的很多作品都拥有不止一个译本,仅飞鸟集,就有郑振铎、冰心等名家的译作,这些译作风格纯正、语言典雅,在我国影响

3、很大。而“冯译”却并非如此,其译作中出现的“裤裆”“舌吻”等字眼,有没有歪曲原诗且不说,至少在挑战人们的阅读习惯、审美期待和道德底线。 对于一个健全的、开放的社会来说,翻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即便如笔者这样的文学理论研究者,尽管能借助字典大致看懂英文著作,但对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研读,却只能借助翻译作品。因此,我对译作的购买在选择上是慎重、挑剔的。那么,如何判断翻译作品的好坏?我是严格奉行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信”,即忠实准确;“达”,即通顺流畅;“雅”,文字典雅。对于文学作品,若“雅”达不到要求,那绝不迁就。因为,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美感的重要因素,如果语言不“

4、雅”,那么一篇散文、一部小说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一首诗的美感也会丧失殆尽。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除了准确、流畅之外,还必须注意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典雅。因为,语言文字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美感的深浅与诗意的有无。 为了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冯唐还在微博晒出了自己当年的托福成绩单。在笔者看来,此举恰恰反映了冯唐对翻译的隔膜,因为就像很多翻译大家在谈到翻译经验时所说决定译文好坏的主要不在于外语水平,而在于译者综合修养的境界、胸襟与趣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冯唐的译文存在并反映出了哪些问题?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一段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

5、小题,共16.0分)3. 下列字形和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枯 涸(g) 收敛 难辞其 咎(ji) 人声顶沸B. 静 谧(m) 禀赋 戛然而止(ji) 吹毛求疵C. 惬意(xi) 骸骨 强 聒不舍(gu) 断章取义D. 娴熟(xin) 驽炖 潜心贯注(qin) 物竞天择4.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 不二法门。B. 文章把庐山的雪描写得形象生动,读完使人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C. 我们要抱着 马革裹尸的精神来迎接中考的挑战。D. 在瘟疫中他的养鸡场也未能幸免,他几年的心血 化为乌有。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阵风吹来,月

6、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B. 春节、中秋节等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C. 小说三体获奖一事,说明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了世界,走出了中国。D. 榆树只有一个信念,扎下根来,用生命的赞歌歌唱出绿色的篇章。6.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代表团参观之后一致认为九江以规划为引领,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做法值得借鉴。代表团考察了八里湖新区和城市展示馆。在观看馆内的视频片未来九江时,代表团一行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在城市展示馆内,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让代表团成员印象深刻。八里湖新区着力营造观湖、观江、观山、观城的“四观”效果,成为现代生态新区。A. B. C. D. 7. 下列与画线

7、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中国文学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也必须走向世界。A. 中国作家能走向世界吗?B. 中国作家怎么能不走向世界呢?C. 中国作家是否该走向世界?D. 中国作家怎么能走向世界?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辛弃疾(南宋)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注】木樨:桂花。水沉:沉香,这里指桂花香气浓郁。宫黄:古代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直恁:竟然如此。8.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句照应题目,点出“回忆”,写出少年的豪爽旷达,由此引出对吴江桂花的回忆。B.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

8、冷”两句,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C. 词的下片把桂花花小、色黄、香浓的特征都写到了,着重写它的色黄,与上片相呼应。D. 全词用“忆”字串起,浑然一体。9.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前四句先叙事,后议论,描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和谐,是一种诗中有画的境界。B. 本词描写桂花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十里”“人间”“世界”等都极力渲染了桂花香气浓郁芬芳。C. 这首词写得别有情趣,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写,意境更为开阔。D. 词人借桂花香气馥郁、弥漫天地的形象,表现了他心系

9、天下,希望一展宏图、收复中原的志向和抱负。10.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司马光(北宋)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焉之:到哪里。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B. 今日饮酒乐C. 公将焉之D. 身自罢之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1.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在国内引起了热议。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你校团委特为此召开了一次“我看屠呦呦获奖”小型讨

10、论会,请你作为班上代表,谈谈屠呦呦获奖对中医的推广有何重要意义。(70字左右)(2)讨论会开完后,团委决定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屠呦呦教授发一则贺词,请你拟写一则贺词。(100字以内)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12.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司马光(北宋)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焉之:到哪里。解释文中下划线词的意思。 (1)雨( )(2)罢(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是日,饮酒乐,天雨。(2)虽乐

11、。岂可不一会期哉?结合短文说说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13. 住在灵魂里的雪 朝 颜 我生长于赣南,三十余年的人生里,屡盼雪而不得,所经历的像模像样的雪,不到十场。奇怪的是,每当冬季的寒风掠过天空,我首先想起的,却是雪。那些沉睡于心湖的关于雪的往事,如同春天里破土而出的麦芽,倏忽醒来。 记忆中的第一场雪,发生在五六岁时。一早睁眼,就被一大片的白给震住,从此获得启蒙,知晓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雪的物质,它晶莹、洁白,有着铺天盖地的气势。每天都外出劳作的母亲,终于妥妥地陪我待在家中。她提了桶,在家门前的禾坪上,将那么

12、白那么厚的雪一勺一勺地铲进桶里。几个来回,就把家里的大水缸装得满满的。然后,母亲搬了两张小凳子,与我并排坐在水缸前,一手搂着我,一手拿勺子堆雪人。我惊奇地看着那缸雪渐渐变出一个大肚子和一个小脑袋。母亲切了一截胡萝卜,雪人便有了一个红鼻子;又找来两粒黑豆,眼睛便有了滴溜溜望着我的感觉。儿时的我,没有童书,亦不知电视为何物,那个胖乎乎的雪人,是我记忆里唯一的童话。后来,我在小学课本里读到瑞雪,其中的一幅插图,竟与母亲堆出的雪人那么相似,一种梦幻般的幸福感瞬间袭遍全身。 念小学时,有一年与哥哥一道去外婆家过寒假。外婆与三舅住,我们便也住在三舅家。那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我与表弟妹们兴奋得像一

13、只只疯狂的兔子,四处蹦来跳去。我们跑到山坡上,捞起一把一把的雪团成一团,使劲地往对方身上砸去。后来,又跑到矮一些的猪舍下面,跳起来摸长长的冰凌,还忍不住掰一根下来,放进嘴里嘎嘣嘎嘣地咬。脸蛋、嘴巴、手背全冻得像涂了胭脂一般红。三舅母急得直跺脚,跑出来追我们回去烤火。可是,任凭她把嗓子都喊哑了,我们也没听她的。等我们狼狈归家,三舅母嘴里虽然骂骂咧咧,却耐心地一个一个捉了我们换衣服换鞋袜,还把我们的手塞进火笼捂暖。不曾想没过几年,她竟因病早逝。那个下雪的冬天,成了她留下的最后的暖。每每忆及,仍禁不住泪眼婆娑。 时光匆匆,翻阅开定格在生命中的第三场雪,那时我已是初中住校生了。下雪的前一天,天气奇冷,

14、许多同学都选择请假归家。寝室条件极差,在木地板上直接铺张席子便是我们的床。我大约算是努力学习的那一小撮人吧,竟老老实实地呆在学校。那天晚上,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寝室里仅剩几个女生,我们挤成一堆,又取了别人的被子享用,垫两床,盖三床,竟睡得格外暖和。第二天上午停课,我一个人踩着雪走路回家。不用说,到家后鞋子早已湿透。一进家门,闻到厨房柴火的香味,进去,见奶奶端坐其间,灶边闪动着金黄的火苗,我冻得僵硬的眼眶忽然溢出泪来。奶奶一边心疼地啧啧着,一边打了热水给我泡脚,切新鲜的萝卜块焐热了给我敷在脚跟的冻疮上,热热的、痒痒的。如今,奶奶早已不在,但她慈祥的脸容却依然清晰如昨。 当刀郎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的家乡亦被一场大雪弥漫。其时,我刚刚调到城区一所重点小学,做着一年级84个孩子的班主任。清晨看到雪,第一感觉是务必早早地赶赴学校,安顿好孩子们。那一天,来校的孩子极少,学校通知停课,我一个一个地让家长接回家。然后,是全体教师开会。我突然犯愁,从庆同楼至综合楼要经过一块宽阔的操场,必须踩着厚厚的雪过去,而我的靴子却不防水。同年级的秀兰老师穿了一双高筒的雨靴,她毫不犹豫地对我说:“我来背你过去吧。”其实,我们平日并无多少交集,而且,她个子不算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