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11598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来源 课件 5 Y KCo M 四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搭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演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重点2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2理清课文的条理,演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演习给课文编提纲。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

2、学设计第一课时会商: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二)演习给课文编提纲。二、教学重点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不异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三、教学难点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纪行。我们就沿着他的萍踪去

3、不雅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 zh,不要读成 zh;“蜿”的读音是 wn,不要读成 wn。 “蜒”字中间是“廴” ,不是“辶” 。要肄业生在读写时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正确地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 q,不要读成 q)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蕃芜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蕃

4、芜繁密。2概括段落大意。4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野模糊不清。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取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四)小结:作者搭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取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

5、了一圈儿。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上源:水流开端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取理解。板书设计:5(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艰巨的学生帮忙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颠末)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6、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搭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 1 自然段;第二段是第 2、3 自然段;第三段是第 4 自然段;第四段是第 5 自然段;第五段是第 6、 7 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 自然段)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 x,不要读成 x)(第一段:写 4 月 14 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

7、四段:6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颠末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搭船出洞。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颠末,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景物的热爱)1请 6 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教学时间:三课时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5 自然段。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5 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一)了

8、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难点7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四、教学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5 自然段。(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蕃芜,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

9、段落大意。(“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活力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 2 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8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雀斑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

10、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活力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然段)(板书:孔隙)(由于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绝。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

11、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五)背诵第四段。(板书:山路美)9(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板书:宽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搭船洞中游取我们平日搭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六)作业。会商: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

12、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犹如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认识打听由于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 ,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踩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10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野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

13、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外形多种多样。(由于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四周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牢牢笼罩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搭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第二课时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 5 自然段的背诵。一、教学目标(四)演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景物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11(二)演习课文编提纲。三、教学难点给

14、课文编写提纲。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第三课时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略微:表示数目未几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搭船而行的惊险,终究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内洞)(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会商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2在写一篇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板书:题目) ,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的提纲。(内洞

15、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外形变化多端,颜色也各12不不异。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由于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颜色各异:颜色各不不异。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不异。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五)演习给课文编写提纲。一、教学目标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照适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学生四人一

16、组会商学习,相互启发,开阔思路。3演习给课文写提纲。(五)演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13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的内容。(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教后记 :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纪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学生在本上写)(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 2路上见闻 3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 5内洞 6出洞)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