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115770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4课诗经两首 同步练习卷 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偕:共同B.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C.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违反D.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乘彼垝垣,以望复兴(乘坐)B.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C.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D.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副词,又)B.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言既遂矣,

2、至于暴矣(助词,没有实义)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所指的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指桑树B.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指那男子C.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尔:你,这里指那男子家D.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之:指兄弟5. 对下列两组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彼竭我盈,故克之。A. 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 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 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 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6.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

3、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B. 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C. 采薇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已方的装备大加赞赏,表现出一种自豪感D.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采薇全诗即采用这种形式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

4、“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代还风行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莱萸节茱萸入药,可用它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且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常有灾难;所以这天人们喜欢佩戴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一处应该删去,序号是_。

5、(2)画线的句子有一处有语病,序号是_。(3)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和_。9. 根据图文信息,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0月24日,2015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正式结束。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国考计划招录人数为22248人,截至10月24日18时,共有131.7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也就是说,2015年国考每个计划招录人员的竞争比例(即平均每招录一个人背后的竞争者数量)约为59.2:1,创近年来新低。(1)请试着拟写一则新闻标题,要求20字以内,务必准确简明。(2)请就国考降温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字数在40字左右,分两点作答。答案和解析1.【答案】B

6、【解析】B爽:过错,差错;译文: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故选:B。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要以课本为基础,积累常见实词的含义,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技法积累文言实词的方式:1实词积累要有语境意识积累词语不是孤立的,解释词语必须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因此,积累实词首先要立足课内,从学过的篇目中梳理例句,这样既熟悉例句的小语境,又明了例句所在篇目的大语境,更容易掌握实词词义,也更便于迁移2实词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积累实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从范围上,应先立足于积累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再逐步扩展;从义项上,可以按课文

7、顺序,先课内,后课外实词积累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3纵横归纳,双向总结不能只注重文言实词的纵向(即实词一词多义)归纳,还应从横向(即有哪些文言实词具有某一个相同义项)进行归纳总结若能进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借助成语,联想归纳至今有很多的成语、词语依然保留有古代的义项所以,在遇到一个不是很好辨析词义的实词时,可以先和日常仍在运用的词语义项作比对如此一来,不用刻意记忆,只需留心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成语、词语的意思及由来,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增加文言实词的积累量了2.【答案】A【解析】A乘;登上。译文为:我曾登那缺墙

8、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故选:A。此题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1联系课文内容记忆;2记少不记多,即对自己熟悉的,能联想到的义项可以不必记忆,要记平时不熟悉的义项;3注意举一反三,多迁移运用3.【答案】A【解析】A载:动词词头,无义。译文为: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故选:A。此题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1联系课文内容记忆;2记少不记多,即对自己熟悉的,能联想到的义项可以不必记忆,要记平时不熟悉的义项;3注意举一反三,多迁移运用4.【答案】D【解析】A译:桑树叶子没有落时,缀满枝头很茂盛;B译:我没有差错,是那男人太刁钻;C译:自从我嫁到你家来,多年受贫穷煎熬;

9、D代词,这件事,译:我静下心来思考这件事,只有独自伤神落泪。故选:D。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其(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其夫呓语(其:她的)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2)其中,其中的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舍其文轩既其出(其:我们)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10、)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遂前其足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亦各言其志也!(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念悲其远也(其:她)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望请其指教(其:她们)成以其小,劣之(其:它)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其孰能讥之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其为死君乎?(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怀其璧(其:那块)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

11、”:那个)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表示

12、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其若是,孰能御之?5.【答案】C【解析】(1)你,代词,译:让你的车来,把我的嫁妆拉走;你,代词,译:你一定不要忘了我的志向啊;(2)那,代词,译:登上那残缺的城墙,来遥望情郎;他们,译:他们的力量衰竭了,我们的力量很充足,所以战胜他们。故选:C。考查一词多义归纳尔的含义,强化记忆: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如此:偶不过那,其(指时间):时后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地)6.【答案】D【解析】D“采薇全诗即采用

13、这种形式”错,只是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故选:D。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浩如烟海,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7.【答案】【小题1】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番腾妆束闹

14、苏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答案: (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译文: 寒食节、清明节过去不久,那些香味扑鼻的花儿渐渐变稀搜寻出艳丽的服装穿上,热热闹闹地游览苏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