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1鄂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15592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1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1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1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1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1鄂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2、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滁州,现今安徽滁县。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色。二、整体感知: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

2、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2、背景资料: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三、细读品味: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写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

3、,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四、合作探究: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明确: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了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五、教师小结:滁州西涧:诗人以“独怜”二这字映带全篇,用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横舟等色彩相宜的自然景色,组成一幅清幽疏旷的西涧图,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满足。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七、板书设计:滁州西涧近观:幽深之地小草丛生,岸上树林黄鹂自鸣;(已有雨意)平望:春潮晚来雨注水急,野外渡口人无舟横。(雨至舟横)急雨船空,无人光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