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华师《文学理论(1)》离线作业

上传人:A11****业论文 文档编号:121144616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鹏-华师《文学理论(1)》离线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鹏-华师《文学理论(1)》离线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鹏-华师《文学理论(1)》离线作业(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师文学理论(1)离线作业一、简答题1、什么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为什么会有间接性?答:所谓文学形象的感知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符号性密切相关。文学作品是用“文字”,即“语言的替代性符号”来描绘形象的。语言符号虽然也有声音或书面的载体,能为人们的知觉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现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

2、于读者的视觉或听觉。读者必须懂得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外语文学),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语义的理解,根据语言符号的提示与刺激,产生想象和联想,唤起以往类似的经验和体验,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2、简述“感物说”和“摹仿说”的共同点和差异。答:两者都强调了文学必须依赖社会生活,这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两者差异在于分析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发展必

3、不可少的前提条件。3、散文有哪些特征答: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

4、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

5、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论述题1、试举例分析情节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答:1情节与人物的关系:1) 文学作品中情节展现了人物潜在的性格特点,并推动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情节的发展相一致.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性格

6、与性格之间矛盾冲突的必然性.进而通过人物性格的展现,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宝玉挨打”是的一个故事情节,曹雪芹通过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了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所以在该情节中,宝钗表现得得体大方,行事老练, 宝钗未看到宝玉挨打后的惨状时很想隐藏内心的真情,最终却没法隐藏。红楼梦如没有这个情节,我们很难判断是宝钗对宝玉是否有真情。黛玉则暗地里伤心,去看宝玉时很怕别人看见,对宝玉所说的那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现了黛玉小心翼翼,多愁善感。多疑的性格,所以由此可以表明,情节决定人物的性格也体现着人物的个性特点。2)特定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他们会做出

7、符合其性格特点的事情来。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变化不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生,发展,人物性格要把握得准确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变。情节是一个与人物性格发展完全吻合的事件的过程,文学作品的情节主要由开端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利益的不同,地位的差异决定着他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情节,及其经过的每一个过程的发展变化名称会令读者更加清晰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红搂梦中,贾环那狡猾嫉妒的性格促使他向贾政告状,贾政那种恨铁不成钢、想让宝玉继承身上的担子继续维持贾府的兴旺的心理导致他最终打宝玉。所以才产生“宝玉挨打”这一情节;贾母图快乐、图热闹、溺爱宝玉的性格才使她”“三

8、逼贾政”这一情节的发生与发展,所以也就发生了“贾政承诺”“从此以后再也不打宝玉”的情节;宝钗,黛玉的性格地位,利益的不同也导致他们探望宝玉所发生的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情节。(黛玉的话和宝玉的反应,灵魂深处的共鸣,心有灵犀一点通。)2环境与人物的关系:1)环境指的是环绕人物,形成真性格,促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典型环境是指环绕典型人物的,形成其性格,促使其行动的,同时能够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特定的具体生活环境。环境对人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舞白,典型人物性格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例如

9、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一镜头中,黛玉去看望宝玉时,不像宝钗那样格守封建传统礼教,她版纳追求情感的人生观,抛弃世俗的功利,渴望自由的性格是由她曾所处的环境决定,她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第二,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成了不可理解的怪物。人物因为环境的烘托更加显出其典型性。贾政在痛打宝玉时泪流三次。他之所以打宝玉,是因为他们当时处于封建主义统治的社会里。而贾母使贾政屈服,让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处于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才会发生这样的“宝玉挨打”,可以看出了贾政那顽固,懦弱的性格以及他追求功名利禄,可以看出贾母疼爱宝玉的心理等等,所以环境深刻影响人物的性格。 2)任何人物对于其他人物都是构成环境的一

10、部分,对他人起到制约作用。其次,叙事作品中每个人物都在有意无意地努力改变起生活的环境。在红搂梦中“宝玉挨打”这一节中,宝玉听到金钏儿含羞自尽,颇受打击。应对父亲时已不似往日般“口角伶俐”致使氛围骤然变紧张,便很自然地过度到“宝玉挨打”这一场景。黛玉进入了大观园促使宝玉所生长的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贾政痛打宝玉是为了改变当前宝玉不读书的这个环境。当他在打宝玉时毫不留情,任凭旁人如何劝阻都无动于衷。而贾母的出现就改变了当前这个环境,一句”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唬得贾政跪地求饶,又出现了贾政从此以后不再打宝玉的环境。而宝钗托着一颗丸药出来看望宝玉与黛玉偷偷探望宝玉时的所形成的两个截然不同的

11、环境,使环境一次次的转变,给读者创造不一样的“视觉画面”,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环境。这足以说明离开了人物,环境就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环境是因为人物的存在与活动才得以将自身的意义内涵传达给读者的,因此,人物对环境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 3环境与情节的关系1)环境与情节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情节发生发展的前提,一定环境推动着一定情节的发展。情节离不开环境,没有相应的环境,情节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情节总是在环境的渲染,出现,激化下逐步发展,成熟的。例如。宝玉挨打,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要是宝玉生长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中挨打还会出现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没有了那个环境挨打就不会出现,一定的环境决定一定

12、的情节,宝玉注定在大观园出现,挨打也是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才出现。金钏儿跳井,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贾环的诬告使这一情节顺理成章地出现。如果当时那个环境没有贾环的诬告,宝玉或许不会被打,当时环境的渲染虽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贾政气得目瞪口呆,但也只是说:“不许动”但随着贾环的诬陷,情节进一步发展,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喝:“拿宝玉来”此时宝玉挨打一触即发。气氛到达了顶点,板子相继落下去,宝玉呜呜地哭,贾政还嫌轻,自己夺过板子狠命地打。情节再次发展,后来贾母出现,环境再一次改变,情节又一次发展,溺爱宝玉的贾母自然不满贾政的毒打,所以,一场贾母与贾政的矛盾情节也就自然到来。环境与情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2)

13、情节对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情节是反映环境的载体。例如通过“宝玉挨打”这一情节。我们可以体会到宝玉一直生存在封建礼教沿袭的大家的环境中,身心都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情节的发展可以促使环境发生相对应的变化。例如“宝玉底打”这一情节的发展是以宝于这一封建叛逆者胜利结局的。虽然宝玉在挨打中受了皮肉之苦,也收获颇丰富,因为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贾政在贾母“孝道”的武器面前,不得不向贾母屈服,进而放松了加在宝玉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仕途经济的桎梏。所以在贾母的庇护下,挨打后的宝玉非但没有走向封建正统的道路,而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一个个情节的发展变化会构成环境的骤然变化。例如:“宝玉挨打”这一

14、情节的起因是因为金钏之死、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以及贾环诬告宝玉强奸未遂这些事件,而这些事件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构成情节发展的高潮,进而使宝玉陷入挨打的环境之中。所以通过一件件情节完整的事件为人物创造新的环境。所以,综上所述,情节,环境,人物是文学作品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三者紧密相连,为一部成功的小说奠定了真实的基础。2、在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以其为例分析典型人物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林黛玉红楼梦、阿Q阿Q正传、于连红与黑、浮士德浮士德答:一.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在分

15、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 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与此同时,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阿Q面临着一切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虽然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

16、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我认为阿Q正传所映射出中国民族的多种劣根性和丑态,主要有下列数种: 1卑怯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2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贱与健忘等含义。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