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华师《犯罪社会学》 离线作业

上传人:A11****业论文 文档编号:121144601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鹏-华师《犯罪社会学》 离线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鹏-华师《犯罪社会学》 离线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鹏-华师《犯罪社会学》 离线作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师犯罪社会学作业考核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 犯罪社会学答: 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 刑法学答: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根本,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注重研究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刑罚学的任务是提出准确的惩治犯罪的原则。3、 越轨行为答:所谓越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做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答:第一,必须坚持唯物的观点。辩证唯

2、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是我们研究犯罪社会学的哲学基础。第二,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辩证法是我们研究一切科学的根本方法。第三,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要从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出发,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整体的关系,事物本身与环境的关系统一起来进行整体思维。2、 简述社会标签论。答:社会标签论认为,从来没有天生的犯罪者,犯罪和其他各种违法行为都是社会创造的,是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被社会自身创制和规定的。社会标签论认为,越轨、违法和犯罪行为都是社会贴标签的结果。社会标签论从其对犯罪行为性质的认识中得出相关的几点结论:(1)认为犯罪是一种政治现象。(2)既然犯罪是一种不合理的标签行为,那么要改造的只能

3、是社会关系要非“犯罪人”。(3)刑事司法制度恰恰是犯罪行为的最终创造者和实施者。那么解决社会的犯罪问题呢?标签论提出了两点对策建议:一是尽量使犯罪的社会控制,对策人道化;二是尽量不要干预违法者的生活。论述题(每题20分)1、 试述经济改革对犯罪的影响。答: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追求自身的利益,推动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再分配。它在充分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各种利益差别引起的矛盾与冲突迅速增多。而且由于利益关生活费的多样化与复杂化,调整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比过去更加困难,因而也更容

4、易引起相关的犯罪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利益多元化造成的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2企业经营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矛盾。3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与一般社会成员收入上过分悬殊引起的矛盾。4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1、1992年6月,河南省郑州市发生了解放以来全国最大的一起投毒案。河南省财税专科学校师生788人,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后,不同程度地发生砒霜中毒。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过问了此案,并指示要“全力抢救,尽快破案”。案件很快被侦破,投毒的犯罪分子被抓获。令人吃惊的是,作案者竟是一名刚满20岁的女学生李云,其投毒量高达350

5、克。在医学临床一,20毫克砒霜的食入量即为重度中毒,毒素会很快侵入人体的腹腔,造成心、肝、肾功能紊乱、衰竭将350克剧毒砒霜掺入食堂的搅拌机、面粉和面条机里面,造成了多人中毒的恶劣后果。一个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怎么会成为投毒杀人的凶犯呢?让我们从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原则入手寻找原因吧。答:1、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主观性看:年仅20岁的李云已经形成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和不良的性格倾向,爱记仇,喜好独来独往,报复心强。客观性条件看:自幼缺乏爱心的李云为弥补情感上的缺憾,竟然与比自己大十岁的学校干部班一位已婚男子偷情,同时,又与学校其它男子关系暧昧,造成多角情债,使自己陷入多重情感的复杂尴尬的境地。首先是客观存在的不良因素反映到主观映像中,犯罪主体的主观认知体系,对这些不良因素能动性地吸收和消化,为了使主观心理求得所谓地平衡,就继续在客观环境中寻找和能动地吸收更多地不良因素。久而久之,就内化为犯罪的心理结构,遇有适当的外界诱因,就会外化为犯罪的行为。第二:社会性与生物性统一的原则:生物性:成长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其身心发展得不到正常家体成长起来的子女应有的关心、照料,导致了生理素质、神经类型一定程度的变异。社会性:其个性差异、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不同于常人、有悖于习俗的感情经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被周围的人说排挤,走上了与社会相对立的另一面。第三:系统性原则: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