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华师《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

上传人:A11****业论文 文档编号:12114460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鹏-华师《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鹏-华师《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鹏-华师《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师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1、 启蒙运动指的是什么?启蒙运动的“核心”具体指的是什么?所谓“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后所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的、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提倡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实质上,它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先声。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提出了更鲜明、更彻底、更完整和富有战斗力的纲领,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准备了思想条件。启蒙运动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它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具有

2、全欧性质的又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清算“中世纪废物”(列宁语),为资产阶级革命做思想准备,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斗争;但由于这个运动在各国的发展不平衡,任务也不完全相同。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其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任务。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建立民族统一国家。 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要用那个永恒的理性及建筑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摆脱愚昧、麻痹世人

3、的宗教迷信的谎言;另一方面,还要从政治上,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为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基于天赋人权的理性国家而奋斗。2、启蒙运动的成就和局限。 成就:启蒙主义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反专制和反教会发挥了作用;宗教自由思想导致了欧洲教会和国家分离;对自然秩序的要求加强了人们推翻封建残余和贵族特权的要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准则;直接导致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决了人类近代历史的大门。局限:他们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机械唯物论;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将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贤明君王身上;自由、平等和“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所理解和要求的社会理想。3、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

4、 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艺术是反对封建主义最有效的斗争形式,艺术的目的是影响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来实现社会改革。在启蒙主义文学家眼里,艺术家应该是教育者,培养人们的人道主义理想,根除种族、宗教偏见,树立平等、自由、博爱的观念;艺术家还应该是法官,惩处压迫者,揭露教会的虚伪。 启蒙主义文学家明确地把文学作品当作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他们的代言人。他们借助文学的形式论述时政,宣扬民主精神,图解自己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这是是西方文艺本体论的实用观的一次最坚决的重申和最具战斗性的发展。()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普通人的命运 与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5、相反,启蒙文学将王宫贵族当作鞭笞的对象,而把人民大众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提倡到“生活中去”,描日常生活,表现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时,注意性格与环境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美学理论。()摈弃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求新的文学形式,创作体裁多样化 为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启蒙主义文学家创造了一些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游记体讽刺小说等。他们常用的手法是讽刺和说理。讽刺作品尖锐辛辣;说理作品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哲理小说和正剧是启蒙文学的典型形式哲理小说主要通过形象表现哲理,让形象本身向读者启示某种寓意;既有很强的哲理性、议论性、逻辑性,又有引人入胜的虚构人物和情

6、节,使哲理和艺术和谐地统一。启蒙戏剧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语言通俗易懂。但启蒙作家过于注意哲理,因此人物性格的单一性高于丰富性,人物常常成了启蒙思想的传声筒,缺乏典型的形象。 4、感伤主义小说的特点和影响。感伤主义小说就总的思想倾向而言,不同于此前文学中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分野在感伤主义文学中打下了烙印。斯泰恩的项迪传最早地表现出从理性主义向经验主义和感觉主义的转变,而感伤旅行最突出地表现了“感伤主义”的内涵。在斯泰恩这里,“感伤的”意味着“感情丰富、心灵敏感、个性独特、想象自由”,因此,感伤主义小说的特点毋宁说是

7、“感伤情调”,不如说是对情感和心灵的崇尚,并以此取代对理性的崇拜。在此意义上,感伤主义小说与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等作品一样,都是小说转向内心世界、推崇人的自然情感的宣言书。 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小说在规模和影响上虽不及现实主义小说,但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它通过开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人的情感生活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感伤主义又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性、抒情性、对大自然的崇拜都与感伤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感伤主义所开辟的“向内转”的倾向也可以视为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5、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小说为例,分析雨果的文艺理论。雨果不仅以丰富的创

8、作实践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而且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也成为这一流派创作的理论纲领。 雨果的文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早年曾是古典主义的拥护者。从1826年开始,雨果旗帜鲜明地投入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文艺论争。他1827年发表的序是一篇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另外,他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序言,如序、序、序、序等,再加上莎士比亚论,共同构成了他文艺思想的整体。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雨果认为“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世界上、历史上、生活里和人类中的一切,都应该而且能够在舞台上得到反映”,“戏剧描写

9、人生”。这些主张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要求文艺扩大反映范围的强烈愿望。 对作家的创作,雨果要求自由创新,不拘传统。他反对古典主义对古人的顶礼膜拜,认为古典主义作家对古代作品的盲目模仿“远离了真与美之路”,是“艺术的灾祸”。他特别集中地批判了古典主义束缚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他反对把悲剧、喜剧截然分开;贬斥“三一律”对“时间一致”、“地点一致”的要求;批判了古典主义者在所谓的“高级体裁文学”中不准使用“粗俗”语言的规定。 在批判古典主义创作理论的基础上,雨果确立了以对照原则为核心的浪漫主义创作论。他的对照原则的理论要点是: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而呈现崇高优美的状态,相反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是集于

10、一体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既然客观存在着善恶、美丑的对照,文艺就应理所当然地加以表现,“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雨果提出美丑对照原则,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他抨击了古典主义只表现崇高优雅而排斥粗俗丑怪和平凡事物这一弊端,把丑引入创作中,扩大了艺术的表现领域。同时,他强调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塑造美丑对立的形象,使对照原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标志。 雨果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思想和心灵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他推崇天才、创造和想象。

11、他说过,“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每个伟大的艺术家都按照自己的意念铸造艺术”。他还认为“天才”是“伟人”、“自由的人”、“思想家”,“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呼吁人们进行大胆的创造,他认为莎士比亚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赞赏莎士比亚能够自由地驾驭想象,把整个大自然聚集在自己心中,把滑稽丑怪和崇高优美、灵魂和肉体、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天衣无缝地结合在自己的创作中。 雨果还对作家的社会职责及文学的使命提出了要求。他认为作家担负着“清除”那些阻碍社会历史进步的旧传统、旧习俗的神圣责任。他坚持文艺应该指点人类的心灵,给予读者以有益的道德教训。他明确地提出了“剧院就是讲坛”,戏剧“负有民族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人民的使命”的思想。 总之,雨果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家和发言人,阐明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的一般特征,构建了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