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

上传人:A11****业论文 文档编号:12114458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鹏-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鹏-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鹏-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1、先秦文论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先秦文论的主要成就(1)文学观念的萌芽。先秦还没有明确的文学观念,但已有文学观念的萌芽。本书导论已经指出,孔子所说的“文”或“文学”还是泛指“文化”或“文化典籍”。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化典籍,自然都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在内。先秦的文学样式主要是“诗”,在先秦文论中,诗歌的概念较为明确。尽管人们常常将诗歌与音乐相提并论,但是随着诗与乐的逐渐分离,人们也逐渐习惯将其当作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尚书中有“诗言志”,孔子有“兴于诗”、“不学诗,无以言”等,都显示出在诗歌在先秦有着很高的和独立的地位。正是由于诗歌的独立,才逐渐形成了我国以诗歌为重心

2、的文学概念。可见文学观念的萌芽是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成就。(2)以儒家诗论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的形成。若以狭义的“文学”为标准,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其主要内容是关于诗经的评论,而这之中,成就最高的是孔子及儒家诗论。其实,早在孔子之前的周代,在诗经的篇什中就已经在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思想。其中,关于借文艺吐露忧伤的观念,成为后世“发愤著书说”的先声;关于“美刺”的观点则为儒家诗论的“讽谏”传统奠定了基础。又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本质特征的揭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的“季札观乐”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言论,都是先秦文论的突出成就。三代之后,儒家的诗学理论趋于繁荣,孔子著名的“兴观群怨

3、”,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主要是诗歌)的各种功能;孟子则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知言”、“养气”的文艺创作观念;易传关于“象”的理论,对卦爻辞特点的概括,对言、意、象关系的论述,已涉及到艺术形象、文学表现方法及创作规律等问题。总之,先秦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期,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重要命题几乎都萌生于这一时期。(3)诗言志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载有舜对他的臣子夔所说的关于音乐(实为诗乐舞)的一段话: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尧典多出于传闻,所记虞舜的话不是十分可靠;但

4、尧典系周史官所记,“诗言志”至少反映了周人的文艺观。朱自清作诗言志辨,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正是虞舜对夔的这段指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观念。到了战国时代,诗歌有了独立的地位,诗言志的说法也因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理论概括而更为盛行。如,庄子.天下载:“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载:“诗言是其志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自此以后,“诗言志”的理论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End)2、请谈谈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

5、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重要建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和文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在史记中专门为文学家设传,并对作家们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展开评论,推动了古代作家论和作品评论的发展。第一、“发愤著书“的基本内涵“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它的产生不但有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切身体会,而且有深远的理论背景。诗经已有这种思想萌芽,如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小雅.四月云:“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忧”、“哀”只是在感情强度上不如“愤”。孔子提出“诗可以怨”;屈原惜诵有“发愤以抒情”之句;淮南子有“愤于中而形于

6、外”之说。司马迁在前人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司马迁对“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作了较深的探索和阐发。之后,很多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对此作了论说,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李贽、金圣叹、张竹坡、蒲松龄、廖燕等都从不同角度作了阐

7、发。可以说,“发愤著书”说自司马迁提出后,贯穿古代文论史始终。第二、“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李贽杂说说它是“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作家以此为动力,往往能坚韧不拔,在极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进行创作。屈原、司马迁等都是这样的人。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因为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理想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

8、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出任何灿烂的思想火花,永远不会产生“愤”情。“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进步的社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及正义感,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冲突,生活于艰难的逆境甚至失败的惨境中,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为恶势力所屈服,在同恶势力发生尖锐冲突时,必然撞击出灿烂的思想火花,从而产生“愤”情。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情并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这种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写

9、照,以作家生命为支撑力量,具有观照生命的功能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三,“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进步社会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 “谲谏” “中和”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第三、司马迁的屈原论。一是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云:“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怨”即怨愤,屈原之怨生于同反动势力的斗争,是一种进步之情,怨愤而作离骚与“发愤著书”说相一致。二是分析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屈原贾生列传云:“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不但是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也是古代诗歌的突出特点。三是对屈原的思想及人格作了高度评价。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其志洁,其行廉”,人格高尚;又说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兼国风、小雅之长,能“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四是对屈原作品讽谏意义的肯定。(End)第1页第2页3、请谈谈诗大序的诗歌理论。4、请谈谈儒道释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5、请谈谈梁启超对近代文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