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04-3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3417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史学04-3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古生物地史学04-3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古生物地史学04-3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古生物地史学04-3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古生物地史学04-3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史学04-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史学04-3(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双壳纲和头足纲 一 概述 1 身体柔软而不分节 一般可分为头 足 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2 有外套膜分泌的外壳 一般由钙质组成 3 水生者以鳃呼吸为主 陆上者多以外套膜 内面密布的微血管进行呼吸 4 生活适应能力强 陆上和海上均有代表 5 分为10纲 化石中以双壳纲 头足纲最重 要 现代腹足纲丰富 1 紫贴贝吊养 2 紫贴贝自然生长情况 3 翡翠贴贝自然生长情况 双壳纲 1 紫贻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2 凸壳肌蛤 Musculus senhousia 3 绢安乐贝 Solamen spectabilis 4 短壳肠蛤 Bo

2、tula silicula 5 脆壳肌蛤 Musculus perfragilis 仿Reeve 6 鞘偏顶蛤 Modiolus Lioberus vagina 7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8 翡翠股贻贝 Perna viridis l 疹贝 Pustularia Pustularia cicercula Iinnaeus 2 双斑疹贝 Pustularia P bistrinotata Schilder Schilder 3 圆疹虫 Pustularia P globulus Linnaeus 4 葡萄贝 Staphylaea S staphylaea

3、Linnaeus 5 眼球贝 Erosaria E erosa Linnaeus 6 疣葡萄贝萄贝 Staphylaea Nuclearia nucleus Linnaeus 7 蛞蝓葡 Staphylaea S limacina Lamarck 8 紫眼球贝 Erosaria E poraria Linnaeus 腹足纲 一 概述 二 双壳纲 Bivalvia 全为水生 左右壳大小一致 相互对称 同一壳前后不等大 外套腔内具瓣状鳃 也称瓣鳃纲 足位于身体的前腹方常似斧形 又称为斧足纲 二 基本特征 1 壳形 1 圆形 2 三角形 3 卵形 4 扇形 5 壳菜蛤形 6 四边形 7 偏顶蛤形 8

4、 斜 扇形 9 不规则形 10 珊瑚形 11 左壳掩覆 12 左凸右平 侧视 外部构造 1 壳喙 最早形成的壳尖 2 壳顶 壳面上包围壳喙的突起部分 3 后壳顶脊 喙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条隆脊 4 铰合线 两壳背缘铰合的边缘 2 壳体构造 双壳类壳体基本构造 图的左侧为前方 5 基面 壳喙和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 前 新月面 小 后 盾纹面 大 6 耳 铰缘下前端和后端翼状伸出部分 7 耳凹 耳与其余壳面过渡部分的凹槽 8 足丝凹曲 足丝伸出的地方呈凹缺状 9 壳饰 同心饰 同心纹 同心线 同心脊 同心褶 同心层 放射饰 放射线 放射褶等 内部构造 1 外套线 外套膜外缘在壳内面留下的痕迹 2 外

5、套湾 外套线在后腹部形成的内弯 3 闭肌痕 单柱或双柱 等柱或异柱 4 铰合构造 铰缘之下的铰板上有铰齿 铰窝 齿分化为主齿和侧齿 主齿位于喙下 较粗短 侧齿远离喙 多呈片状 与铰缘近于平行 双壳纲齿系类型 齿的数目 形状及排列方式 齿系类型 左壳内视 三 定向和度量 壳分背 腹 前 后 左 右 1 背腹 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 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2 前后 确定壳的前后可据下列特点 一般喙指向前方 壳前后不对称者 一般后部较前部为长 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新月面在前 盾纹面在后 有耳的种类 后耳常大于前耳 外套湾位于后部 单个肌痕时 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 时 异

6、柱 前小后大 3 左右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 将壳顶向上 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 左侧壳瓣为左壳 右侧为右壳 先人后己 原则 四 生态及地史分布 1 生态 水生为主 海生居多 正常底栖 自由躺卧 移游和固 着 足丝附着 深埋穴居均有 2 分布 1 Rec 奥陶纪为辐射分化时期 志留纪和泥盆纪 进一步分化 并出现淡水类型 Mz Kz为主 海相与非海相双壳动物特征对比表 海相双壳类类非海相双壳类类 壳 形 海扇形 多具发发达的两耳 背方呈三角形 腹方呈圆圆形 固着蛤型 圆圆柱形或圆锥圆锥形 近螺旋型 多为为不等壳 壳顶顶区卷成近螺旋型 海笋型 壳长长形 有开口 船嘴型 后端尖伸并上翘翘 似船嘴状 翼蛤

7、型 壳的中后部很长长 贻贝贻贝型 壳呈梯形 前部极短 壳顶顶靠前缘缘 后部甚长长 牡蛎型 厚而重的不等壳 固着生活 箱蛤型 方形或长长方形的壳体 铰铰合面上有发发达的 人 字纹纹构造 栉齿栉齿型 竹蛏蛏型 长长方形 背腹边边近于平行 壳 形 壳多为为等壳不等侧侧 圆圆三角形 卵形 楔形 壳 饰饰 人 字式岔线线型 壳面放射饰饰作 人 字线线 始心蛤型 壳面前中部为为壳心饰饰 而后部边缘为边缘为 放射饰饰 密鳞鳞密刺型 壳面呈鳞鳞片状的同心饰饰或放射饰饰 附近有 许许多棘刺 方格型 同时时具备备同心饰饰及放射饰饰 壳 饰饰 类类三角蚌型 壳饰饰中央为为 v 字型 前 后端为为 人 字形放射线线或

8、前放 射褶都穿过过同心线线 变变异壳顶饰顶饰 壳顶饰顶饰作放射状或由 同心状演变为变为双钩钩状 W形 三 钩钩状 甚至锯齿锯齿状 具内外韧带韧带 闭闭肌痕单单柱 双柱 具耳翼及相关构造无内韧带韧带 闭闭肌痕一般都是双柱型 无耳 翼及相关构造 化石代表 Palaeonucula 古栗蛤 壳小 后缘 不延伸 前部长 后部短 喙后转 具两列栉齿及喙下弹体窝 无外套湾 壳面具同心线 三叠纪到现代 Myophoria 褶翅蛤 三角形 具 后壳顶脊 裂齿型齿系 有附肌围 脊 喙前转 光滑或具较简单的同 心饰 放射饰 三叠纪 Unio 蛛蚌 壳卵圆至卵形 较大而 厚 内壳层珠母质 有后壳顶脊 表 面除生长线

9、外 常见同心状或w形的 壳顶饰 典型的假主齿型 同柱肌痕 前肌痕后有附肌围脊 晚三叠世至 现代 非海相 三 头足纲 Cephalopoda 一 基本特征 1 海洋生活 软体动物中最发达的一类 肉食 善于游泳 2 身体两侧对称 具发达的头部和躯干部 头部两侧具发达的 眼 3 中央有口 口周围具腕 用于捕食 4 腹侧具排水漏斗 为运动器官 5 雌雄异体 鳃四个或两个 6 依据骨骼可分为外壳亚纲 四鳃类 和内壳亚纲 二鳃类 鹦鹉螺 Nautilus pompilius Linnarus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Gray 头足纲 二 外壳类基本特征 1 壳形 多种多样 直壳 旋壳

10、 外卷 外旋环与内旋环接触或仅包围其一小部分 内卷 外旋环完全包围内旋环或仅露出极少部分 半内卷 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腹面和一半以上的侧面 半外卷 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腹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 1 直形壳 2 3 弓形壳 4 喇叭形壳 5 环形壳 6 内卷壳 7 半外卷壳 8 半内卷壳 9 外卷壳 10 钩状壳 11 螺旋壳 12 杆菊石壳 13 烟管状壳 14 轮状壳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2 定向 前 后 背 腹 1 内腹式壳 2 外腹世壳 3 旋卷壳定向 4 直壳定向 3 壳饰 生长线 生长纹 纵旋线 纵旋纹 横环 横肋 腹棱 壳刺 瘤 外部 1 胎壳

11、最早形成的壳体 原 壳 2 壳口 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 外之口 3 腹弯 软体伸出的漏斗 4 脐 脐棱 脐缘 平旋壳体两侧下凹部分 5 脐壁 脐内四周壳面 6 脐接线 内外旋环之交线 7 腹鞘 腹缘突出部分 8 侧突 壳的侧缘突出 4 壳体构造 内部构造 1 隔壁 水平方向的板状骨 骼 2 隔壁孔 隔壁上体管索经 过的孔 3 隔壁颈 沿隔壁孔周围延 伸出的领状小管 4 连接环 有的没有 隔 壁颈之间或内侧环状小管 5 体管 由隔壁颈和连接环 组成贯通原壳到住室的灰质管 道 体管类型多样 6 气室 被隔壁分割 和住 室 最后一个气室 7 缝合线 隔壁边缘与壳壁 内面的接触线 只有表皮被剥 去才能看

12、到 5 鹦鹉螺类体管类型 无颈式 隔壁颈甚短或无 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 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 仅尖端微弯 连接环微外凸 弯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弯 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 隔壁颈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 连接环有的存在 6 缝合线 平旋壳的缝合线分内缝合线和外缝合线 自腹中央经两侧到脐接线的部分为外缝合线 自脐接线经过背部到另一面的脐接线为内缝合线 鞍 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 叶 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 是旋卷壳头足动物的分类依据 7 缝合线的类型 腹中央 壳口 菊石式 鞍 叶都 分出许多小叶 齿菊石式 鞍浑圆 叶部呈锯齿状 棱菊石式 叶部呈 尖棱状 鞍叶数目 较多 无棱菊石式 鞍 叶

13、都呈宽圆状 鞍 叶数目较少 鹦鹉螺式 无明显 的鞍叶之分 呈平 缓的波状 缝合线阶段性 8 8 头足动物演化趋势 壳形 直 平旋 壳饰 简单 复杂 隔壁颈 后伸 前伸 缝合线 鹦鹉螺式 无棱菊石式 棱菊石式 齿菊石式 菊石式 Sinoceras 震旦角石 壳直 长圆锥形 壳面 有明显的 体管小 位 于中央或近中央 隔壁 颈直短颈式 颈长为气 室1 2 中奥陶世 鹦鹉螺化石代表 Armenoceras 阿门角石 壳直 体管大 位于近中 心 呈扁串珠状 隔壁径为 弯短径式 隔壁径与隔壁接 触或相靠很近 中奥陶世 至晚志留世 Discoceras 盘角石 壳外卷 平盘状 约有5个旋环 旋环 横断面呈

14、近方形 幼壳体管 位于中央 成年壳移至背面 隔壁颈为直短颈式 连接 环厚 壳面具明显的横肋 中 晚奥陶世 Lituites 喇叭角石 幼壳平旋 成年壳变直 体管位于近 腹部 隔壁颈为直短颈式 壳面具明显的横肋和生长纹 中奥陶世 菊石类化石代表 Agoniatites 无棱菊石 壳半内卷 呈饼状 壳 面具横纹线 具典型的 无棱菊石式缝合线 早 中泥盆世 Goniatites 棱菊石 壳近 内卷 呈近球状 腹部宽 圆 脐小 壳面光滑或具 纵纹 具典型的棱菊石式 缝合线 早石炭世 Manticoceras 尖棱菊石 壳半外 卷到内卷 扁饼状 腹部由穹圆形 到尖棱状 壳面饰有弓形的生长线 纹 缝合线由

15、一个三分的腹叶 一 对侧叶 一对内侧叶及一个 V 字 形背叶组成 晚泥盆世 Altudoceras 阿尔图菊石 壳半内卷 呈盘状 腹部圆 脐棱显著 呈角 状 壳面具粗旋纹和不明显的横纹 横纹至腹部形成腹弯 内旋环上有瘤 缝合线上具不很宽的二分腹叶 两 侧近平行 腹支叶窄 侧叶宽而尖 脐叶呈漏斗状 早二叠世 假提罗菊石 齿菊石前粗菊石 Ophiceras 蛇菊石 壳外卷 呈盘状 腹部宽圆 旋环 断面近三角形 脐宽而浅 壳面光滑或具不明显的肋或 瘤 缝合线为弱齿菊石式 具两个细长的侧叶及短的助 线系 中 晚三叠世 Phylloceras 叶菊 石 壳包旋 扁饼 状 脐小 侧面饰 以细密生长线 菊

16、石式缝合线 侏罗 纪至早白垩世 Pseudohalorites 假海乐 菊石 壳内卷 椭圆形 旋 环横断面半圆形 脐窄或 闭合 壳面具横肋或沟 齿菊石式缝合线 早二叠 世 Desjauesotes desjaueso K1 前苏联 德氏德沙叶斯菊石 特征 壳体厚饼状 半外卷 住室占半旋环 脐中等 脐棱 圆润 脐壁陡 腹部宽圆 侧部扁 壳面饰以横肋 自脐缘 前斜 至侧面中部后斜 腹侧部又向前弯 在侧面中部横肋 内插一个短肋 这些肋都越过腹面菊石式缝合线 三 生态及地史分布 1 生态 海生 肉食 底栖爬行 游泳或 漂浮生活 2 分布 3 Rec Mz盛 菊石的时代 现代鹦鹉螺 学名 Nautilus 分布 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 集中分布于菲律宾群岛南 半部 据说是菲律宾的特产 和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海域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斐济群岛海域也有分布 马来群岛 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 我国发现1种 中国的西沙群 岛 海南岛南部 从台湾东部沿着琉球群岛 一直散布到日 本群岛南部的相模湾 向西则从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 洋 共有七种 壳薄而轻 呈螺旋形盘卷 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 乳白色 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