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34051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一、知识点汇总:1.“记”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4.省略句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 “记”文体知识“记”:本是古时公文, “录成文”“载于册”。后其内容演变为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游)、记器物建筑(记物)等,其目的常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属于散文的范畴。“记”包含那些类别?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古今异义词,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不全部正确

2、的一项是( )A.怡然自乐(y) 屋舍俨然(yn)B.黄发垂髫(tio) 豁然开朗(hu)C.阡陌交通(qin) 诣太守(zh)D.与外人间隔(jin) 便要还家(yo)(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芳草鲜美C.不足为外人道也 D.欣然规往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1)你知道陶渊明写作此文的背景吗?(2)说说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3)陶渊明,_(朝代)诗人,是_诗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_、_等。

3、4.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文言文的省略更加普遍。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需要做到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哪些?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1)设置悬念的作用是什么?(2)具体分析本文是如何设置悬念的?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1)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的简洁凝练(2)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的意蕴丰富三、知识综合与能

4、力提升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C.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3.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5、 )A.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B.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伏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C.在桃花源出现前,作者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作铺垫D.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使主题思想更加突出。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作者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四

6、、知识延伸与拓展运用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白云山学校 昌传超)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知识点训练参考答案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 分类:按内容类包括碑记:古代种刻石碑记叙人物生平事迹文体,如五墓碑记;游记:种描写旅行见闻散文体裁,如游黄山记;杂记: 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石钟山记;记事:古代记载人物事迹文体,如张衡传;笔记: 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如梦溪笔谈。2. 字词积累:(1)C【解析】诣太守(y) (2)D【解析】D.欣然规往中“欣然”古今都是“高兴

7、的样子”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3. 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1)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国家濒临崩溃,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正廉明,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不能容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最终与统治者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也不愿去干预,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2)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8、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

9、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10、。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3)东晋,田园,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任填两项即可)4.省略句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等。举例如下:(1)主语省略:(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省略主语)(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主语、宾语)(曹刿)下视其辙,曹刿登轼而望之(省略主语)(2)谓语省略(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3

11、)宾语省略乃入见(庄公)(省略宾语)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省略宾语“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省略介词宾语“之”,“之”指代“温故而知新的人”)(4)介词省略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省略介词“于”)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1)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2)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

12、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呢?“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然后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令人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置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介绍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跟“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

13、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令人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6. 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1)桃花源记全文的语言精练,是有目共睹的,从句法来看,全用散句,不像归去来兮辞中有系统地用对句,散句都是短句,最长的句子,也不过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第一句虽然字数多至九字,但是句式比较简单,一个谓语构成一个简单句,第二句结构比较复杂,宾语本身就是一个句子。第三句是一个主谓结构。总体来说,句子都是短的,所用词汇也都是明白晓畅的常用词,至于其他的句子,更是简单,而且音节短促,每句大致在五个音节以下,如: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4、。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简洁之道在于,第一,在句子之内,除了极少的、必要的副词以外,全用动词和名词,不但没有形容,而且连个比喻都没有:第二,一连串的句子,都是没有主语的;第三,叙述是有层次,有过程的,但是空间的转移、时间的顺序,除了几个简单的副词(“初”“复”),几乎所有的时间副词和连接词,都被省略了。难得的是,读者并不被迫返视,调整思路,面是顺理成章地追随作者。陶渊明看来精于此道,不但是描述比较静止的景观,就是比较复杂的人事,也是一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从发现渔人,到邀请到家招待,惊动了村人,纷纷问讯,与世隔绝的历史回顾,各出酒食延请,不向外人提起,众多的人物的对话、动作和思绪,表达先后承继的连接副词大都省略。貌似并列的简单句形成特殊的语境结构,召唤着读者的经验,迫使参与想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那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