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3393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 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及其填补的研究”课 题 实 施 方 案一、问题的提出1、留守儿童,隐在务工农民背后的“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家园,加入到打工一族之中,打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目前农村的支柱性经济。势如潮涌的务工农民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入空前逐浪的发展阶段。父母进城打工,子女在家就读。于是在如日中天的城市化逐浪高潮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累计向非农业转移3.1亿农业劳动力,目前流动的农民工每年大约接近100500万人。如果把离土不离乡的农民算上,人数则超过2亿人,接近我国城市的总人口。在这

2、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背后是2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这是农民工甩不掉的“尾巴”、掩不住的“痛”。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和危机。首先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监护人无法行驶对儿童的的监护权。其次是教育上,特备是思想道德上的缺失,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上的异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能较好地处理好农民工与子女求学的矛盾,为外出务工农民排除后顾之忧,为现有的监护人解决难言之隐,特别是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相关的教育保障,以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稳定社会治安的目的。理论意义:有助于

3、贯彻和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争做贡献。二、理论假设以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以“在普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发展”为目的,通过反复地调查、实验与论证,从而收到以下效果:1、转变观念,重视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道德失范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父母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到目前已演绎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

4、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献计献策。2、尽可能地加强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提高监护人的育人技巧。有条件的,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就读;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落实好被监护权,对孩子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在遥远的他乡有一份浓浓的爱归属于他。3、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及时、充分地保持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努力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在外务工的

5、父母在与子女联系沟通的同时,要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商子女的教育大计;学校也要及时地向学生家长反映其道德品质情况,做到天涯若比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配合监护人有效地履行监护人责任,从而形成家校合一的德育教育体系。三、理论依据1、政策法规依据(1)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人子女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人子女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教育。”(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6、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第三十六条:“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式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2、现代德育观综合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虽然千差万别,但对道德价值观与道德教育都予以高度重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必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德育教

7、育中突出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强调发展人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发展。3、教育心理学化理论:贫民教育家斐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理论中强调要教育求民,要热爱儿童,并将家庭教育视为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明确指出,家庭和学校之间是没有界限的。4、形成阶段教育理论:反对放任儿童“自然”长,认为把人“自然”,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要求教育者对儿童的成长予以积极地诱导,甚至矫正。5、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6、教育名言:陶行知:“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

8、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的肥料、水分、阳光,并须除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不免于枯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呵护。”四:参照物的选择与变量的控制1、参照物的选择: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事实上,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条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导致摈弃任何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在探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缺失与填补研究中,我们将遵循上述原则,依据不同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情感基础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以相近或相似的、在道德品质上较为优秀的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参照物,以此来检验课题研究的实效。2、变量的控制: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

9、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相对的个性特征,他们取得成功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儿童无论是处在现有的发展水平,还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其过程都是一个动态的可变过程,其变数也因人而异。但我们除了要真实的掌握学生最低的道德界限(现有的发展水平)外,还必须诱导他们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最高界限(潜在的发展水平)。而这两个界限之间(最近发展区)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填补的最佳期。把握得好,课题研究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的道德水准有可能退到现有发展水平之下。(1)变量的界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只是指在外打工的农民,凡离开户籍所在地从事其他行业的农民均属于本课题中的外出务工人员,包括打工、经商、养殖、种植、运输

10、等。留守儿童:专指父母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不包括父母双亡或因父亲去世、自身又不能随母亲改嫁的子女。道德缺失:相对非留守儿童所凸现出来的在道德品质上的不足,包括不尊重长辈、自以为是、言行失范等等。道德填补: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物,针对其在道德品质上凸现出来的不足进行研究,力求达到非留守儿童正常的道德水准。(2)注意事项杜绝因监护人缺乏必要的育人知识而导致被监护人放任自流的现象发生。一般来说,外出务工的大多数是年轻力壮、有一定能力与素养的人,家中留下的就只是老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他们或因知识能力有限、或因经济困难,或因顾虑与疏忽等原因,难以行驶对儿童的监护权,任其自生自灭。关注父母自身变化给孩

11、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进程务工,虽然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他们过去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人生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拜金主义、自我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无不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甚至发生破裂与重组,给孩子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自卑与自弃。谨防社会大环境污染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现代媒体,就连儿童动画片也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些庸俗低级的作品。耳濡目染,毒害着儿童们原本纯洁的心灵;同时成人的娱乐,干扰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五、实验的具体内容面对新的群体、新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留守儿童尊重长辈、热

12、爱生活的品行。留守儿童大都由上了年纪的长辈监护,如何和老人们和睦相处,除了懂得礼仪之外,还要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自己科学地安排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生活自理。这样,为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忧,为年迈的爷爷奶奶省心。2、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是非观,逐步形成其责任感。由于担任监护的长辈家务繁忙,没有时间监护,也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因而留守儿童要具备识别问题的能力,要能判断出自己行为的对错;要敢于承担义务,并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强化并形成能力与习惯,并内化为一种道德需求。3、凭借各种活动的开展,帮助留守儿童清楚杂念,树立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在课题的研究活动中

13、,我们将通过活动开展,帮助留守儿童体验与长辈、同学、朋友相处的快乐,从而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激起他们敞开心扉、与人交流的意识。通过评价各种社会道德现象,深化道德认识,树立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道德观。4、正视现实,在缺少呵呵的困惑中学会自我自强自立,培养留守儿童不畏困难敢于斗争的顽强意志。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多种经济体制的并存,贫富悬殊的日益扩大,亲情的远逝,与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在增加。我们将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少先大队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努力发现社会的光明,燃气生活的激情。巧借“感动湖南”、“感动中国”等新闻人物的感人事迹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争做生活与人生的强者,为社会服务。六、实验的方法与措

14、施1、尊重留守儿童的情感与人格,帮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暴露出来,成其为主要的需要。当“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可见凝聚每份爱,点燃颗颗心是何等的重要。2、加强变量控制,优化育人环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社会关系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或多或少地影响。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对监护人溺爱的不满均影响到其道德品质的形成。为此,我们将成立家长学校,努力提高监护人的育人本领,督促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子女进行定期的电话交流,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提高他们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外来诱惑。3、遵循发展规律,于守望中引领留守儿童走进道德的理想王国。正如美国学者格拉塞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中所说的,“学校主要的问题是一个失败的问题。”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不让每个儿童存有道德缺陷,是全球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问题。要填补留守儿童的道德缺失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一个凝集改过信心的过程、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过程间的相互衔接与递进尤为复杂。“递进”中的倒退现象也经常发生,因而,我们在守望中,要细心呵护、耐心等待。2006年9月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