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2701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医学院临床本科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2302B)教学大纲执笔人:李蓓审查人:李蓓分管教学院长:赵万红学院院长:李文春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2302B学分与学时:3.5学分 总学时 80,理论 50 学时,实验 30学时课程性质:必修授课对象:临床本科专业二、 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

2、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又分为总论与各论两个大的部分,在总论中主要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共有的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各论中主要介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并且以后工作中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

3、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该课程为3.5学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50,实验30学时。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 “三基”内容。微生物考试:理论

4、80%,实验20%。其中实验考核操作和显微镜观测标本及平时实验。理论考核以掌握内容为主,熟悉内容为次,关注当前社会流行的重大疾病的病原。考试为闭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内 容理论实验学时绪 论101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35.5第2章细菌的生理1.534.5第3章消毒灭菌134第4章噬菌体101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02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101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502.5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0.500.5第9章球菌336第10章肠杆菌科2.568.5第11章弧菌属101第12章螺杆菌属0.500.5

5、第13章厌氧性细菌235第14章分枝杆菌属235第15章嗜血杆菌属0.500.5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501.5第17章其它细菌101第18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101第19章支原体101第20章立克次体101第21章衣原体101第22章螺旋体101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235第24章病毒的感染免疫1.501.5第25章病毒的检查防治0.500.5第26章呼吸道病毒202第27、28章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202第29章肝炎病毒202第30、31章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101第32章疱疹病毒1.501.5第33章逆转录病毒1.501.5第34、35章其他病毒、朊粒202第36章真菌学总论134

6、第37章主要病原学真菌101 学时合计503080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 论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熟悉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重点:微生物、医学微生物的定义及微生物的分类。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知道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1. 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2. 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

7、: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意义; 细菌L型,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教学难点:G+、G 细胞壁的结构、区别,细菌L型的成因及在医学上的意义。教学内容:1. 概述细菌的含义 2. 细菌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3. 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特殊组分:G+菌的细胞壁特殊结构:磷壁酸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 G-菌的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 核

8、心多糖 特异多糖 G+和G-菌细胞壁的结构比较及其医学意义细胞壁的功能细菌L型的定义、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2) 细胞膜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与意义核糖体质粒的基本概念 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4) 核质4. 细菌的特殊结构(1) 荚膜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功能(2) 鞭毛鞭毛的概念、化学组成、功能(3) 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4) 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与医学的关系5.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检查方法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第2章 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

9、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培养基的种类。教学难点:细菌的能量代谢及生化反应。教学内容:1. 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2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 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3 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4细菌的代谢产物(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

10、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 细菌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概念、种类与主要用途,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6细菌的分类原则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目的要求: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及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熟悉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 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与监督和法律责任。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消毒、

11、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及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教学难点: 常见消毒灭菌的用途,生物安全的含义。教学内容:1. 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2. 消毒灭菌的方法:(1)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紫外线消毒灭菌的原理、应用;滤过除菌的原理、应用;干燥与低温。(2)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及常见试剂。3.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4.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定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感染控制及监督第4章 噬菌体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

12、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 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教学重点: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教学难点: 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教学内容:1. 噬菌体的定义2. 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3.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4. 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 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

13、原性转换等概念; 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教学重点: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概念。教学难点: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质粒、转座子的特性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教学内容:1. 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2.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3. 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4. 基因突变5.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目的要求: 掌握耐药性的概念; 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 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耐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细菌耐药的机制教学内容:1. 抗菌药物的种类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3. 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4.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及意义。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