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2665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4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标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

2、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分别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三部分。教材中首先用乘法算式,用乘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在掌握了2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的内容;然后在进一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中认识植树和合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也比较多,教材中恰当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学情分析: “因数

3、与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初中的因式分解打下基础。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理解倍数和因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意义。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3.了解倍数、因数的关系,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关系。4.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5.会求一个数

4、的倍数和因数。6.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和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一类自然数的共同特征,感悟自然数之间丰富而奇妙的内在联系。7.在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练习,体验数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建议:1. 教学时,教师必须结合教材设计适当的、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2. 本单元概念较多,学生不易区分。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地将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区分这些概念。3. 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发现数的

5、特征。4. 本单元有许多学习活动,在教学时要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及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课时安排:1 因数和倍数 2课时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3 质数和合数2课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课标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

6、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例1教材给出9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试着分类;接着出示以“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为分类标准分成两类的一种结果。在此基础上由第一类中的整数除法,从具体的整数除法等式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再由抽象的概念回到具体,举例说明概念。 德育渗透

7、点:在观察过程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注重渗透归纳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因数和倍数是学生初次接触,由于概念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儿童生活的实例诠释其意义,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教学对策之一,就是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模型内涵,理解它们互相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归纳的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

8、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难点: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练习本教法学法:1. 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除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激情质疑(课前三分钟)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他是谁?(孙悟空)他是谁?(唐僧)他们是什么关系?(师

9、徒关系)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师: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在数学中,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关系。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和倍数。【设计意图:通过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为理解因数与倍数存在着关系打下基础】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课件出示例1。师:大家仔细观察这9个算式,把它们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你分类的理由。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并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生:老师,我们组根据商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三类。第一类为结果是整数的,第二类为结果是小数且能够除尽的,第三类为结果是带有余数的。师:你们组的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分类也很明确,很好。还有没有不同

10、的分类方法?生:老师,我们组分成了两类。师:你具体说一下。生:我们组也是按照商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两类。一类为结果是整数的,另一类为结果不是整数的。师:你们组的同学观察得也很仔细,分类也很明确,很好。展示第二种分类结果。122=62010=2306=52121=1639=783=2295=1.8197=25268=3.25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一类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

11、索、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生:在306=5中,30是倍数,5和6是因数。师:同学们,他的说法恰当吗?生:不很恰当,应该说30是5和6的倍数,5和6是30的因数。师:对,我们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而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师:不过为了方便,我们只研究非0自然数,什么是非0自然数呢?(如1、2、3、4、5)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在说明因数和倍数时,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而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去说。如我们可以说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而不能说2和3是因数

12、,6是倍数。还要注意,我们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因数和倍数的,一般不包括0。4、 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第5页做一做 练习二第1题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配套练习册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1. 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322=64 143=422.如果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那么()是( )的因数,( )是()的倍数。【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课标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1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例2:一个数的

14、因数的求法。直接提出问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概念从小到大依次写出,然后再用集合图表示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例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教材直接提出问题:“2的倍数有哪些?”因为被除数相当于积,所以求2的倍数可将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相乘得到。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因此,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接着也用集合图表示出2的倍数,为后面学习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奠定基础。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个数的结论,在

15、其中渗透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德育渗透点:在学生自主经历寻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答案中归纳出方法,避免盲目的猜测,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寻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形成有序思考。过程与方法:经历找因数倍数的探究过过程,运用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归纳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