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12018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四首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

2、俗。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对抗性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爱好者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

3、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

4、,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而通过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

5、们可以看到,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1. 下列关于蹴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一大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并有了专门的足球艺人,他们靠踢球来维持生计。B. 杜甫清明诗和陆游感旧四首诗,说明唐宋两代都有在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且这两种习俗在唐朝就较为常见。C. 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兼顾射门的精准性和控球的灵巧性。D. “齐云社”是宋代由蹴鞠爱好者成立的民间组织,旨

6、在维护其切身的利益,促进团结互助,同时也负责组织、宣传推广蹴鞠活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宋代常把无馅的食品称作饼,饼的品种繁多,可火烤可蒸煮可油炸,其中炊饼由蒸饼改名而来,是为了避宋仁宗的名讳。B. 宋朝市民常携带炊饼出游踏青,汴梁城从事炊饼生意的商贩很多,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C. 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和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有所不同。当时的宋朝太学食堂有例行加餐,冬季供应的就是馒头。D. 水浒传中武氏兄弟关于卖饼的对话,杨万里食蒸饼作的诗题和内容,说明烧饼和蒸饼是当时较常见的两种食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7、. 清明节作为宋朝的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人们通过扫墓等形式祭祀祖先,还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寄托美好的愿望。B. 在清明节,宋朝人举行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而淡化了传统的宗教色彩。C. 蹴鞠在宋代发展极快,不仅表现在上层流行,皇帝亲自参与,专业蹴鞠艺人出现,还表现在成立了专事蹴鞠活动组织“圆社”。D. 水浒传中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图景,展示了宋朝市井生活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太平盛况。【答案】1. C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

8、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蹴鞠这一词语的理解。C项,“白打”不用球门,所以不讲求射门的精准性。故选C项。【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武大郎卖的并非烧饼,而是炊饼,和杨万里诗句中的“

9、蒸饼”是同一种食品。故选D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无论是从原文还是根据历史常识,水浒传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都不足以展示“市井生活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太平盛况”。故选D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

10、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

11、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400年,陶渊明三

12、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

13、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

14、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幸甚啊,幸甚!归去来!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

15、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

16、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归国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