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莆田质检)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 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D根据材料“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形成地方割据,且尊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
2、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2(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时间阶段 数量(位)出身 所在 结果唐玄宗(44年间)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据上表可知,唐代中后期()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
3、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已出现使相,但其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使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项。3(2019德阳一模)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公元979年 297 1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
4、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也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C、D两项。4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部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当时的督邮“分明善恶于外”,只有清查罪状上报郡守的权力,而无处理权。这一时期的督邮()A和刺史存在上下级关系B主要承担基层监察职责C利于遏制王国势力膨胀D任免权下放到地方政府B材料“掌监属县”“清查罪状上报郡守”表明,督邮承担着对郡内所属县级官员进行监察的职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督邮与刺史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遏制王国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督
5、邮的任免权问题,故D项错误。5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出当时()A三省体制逐步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C吏房、兵房等五房独立于六部之外,说明这些部门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因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6(2019上饶一模)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
6、戚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A由材料信息可知,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到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故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7(2019齐齐哈尔一模)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汉初的选官制度()A阻断了阶层流动 B容易导致人
7、才匮乏C因循秦朝的旧制 D标志官僚政治形成B从材料“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可知,汉初选拔人才都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不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故选B项;“任子”“赀选”的标准有利于贵族统治阶层,但“军功”的限制很小,也能使下层民众通过在战争中立功而做官,故不是完全阻断了阶层流动,排除A项;秦朝主要是实行军功授爵,材料内容体现不出汉初的选官制度沿袭秦朝,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排除D项。8(2019遂宁一模)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
8、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B根据材料“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可知,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道德教化备受重视,故选B项;官员道德日趋败坏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只是监察部门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并未谈及“职权广泛”,排除C项;科举取士所注重的就是考试成绩,排除D项。9“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
9、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10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10、C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11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D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表明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D项正确。12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
11、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可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题干并没有体现法律弱化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随意性,而没有反映吏治走向腐败,故B项错误;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苏州一模)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
12、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
13、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9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9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1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中央集权和政治发展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4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分析材料可知,制度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配合的。据此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制度入手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题清晰,史实充分。答案:示例: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