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114564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岳麓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许昌模拟)下列图片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A.坚持传统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D.洋为中用答案C图片中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不能说明坚持传统,故A项错误;图片中的女子穿着中国传统的服饰,不能说明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穿着中国传统的服饰,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洋为中用,故D项错误。2.(2018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

2、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这一举措()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答案C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故C项正确;仅从服装上“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D项错误。

3、3.(2019福建三明摸底)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交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这些观点()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A从材料中“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知,断发易服能够促进社会思想变革,故A项正确;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4.2018湖北七市(州

4、)3月质检1910年秋,京师禁卫军的官兵剪辫。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广东、京津地区、东三省、上海、香港等地“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这表明()A.剪辫易服顺应革命的潮流 B.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C.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最高D.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答案B剃发留辫是清王朝统治的象征。长期以来,剪辫子意味着反清。从材料信息看,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后,民间大受鼓舞,许多地方纷纷剪去辫子。这表明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故选B项。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议案不能等同于顺应革命的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故D项

5、错误。5.(2019安徽安庆模拟)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答案A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男女平等问题,而非生活水平的问题,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与材料“20世纪30年代以后”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以鞋

6、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并不能得出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故D项错误。6.(2018四川资阳诊断一)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答案D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促使社会习俗有所改变,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但不能达到废除的程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冲击宗法血缘观念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婚姻外

7、在表现形式的变化,其社会基础是儒家封建思想,C项错误。7.(2018河南濮阳一模)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C.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D.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蔡元培的“征婚启事”即征婚标准不符合传统礼教和社会习俗,许多说媒的人难以接受其征婚标准,这反映出当时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故选D项。A项中的“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8、;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故B项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报刊的影响,故C项错误。8.(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答案C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在全国倡导使用公历,但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阻碍了公历的推行,表明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政府的政治权威和民主共和国的观念问题,故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孙

9、中山的全盘西化的主张,故B项错误。9.(2018贵州贵阳期末)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A.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B.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由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以及西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节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发展可以看出,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

10、客观要求,故选A项。10.(2018江西六校联考)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A.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答案C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适用人群,A项错误;1908年时中华民国尚未成立,D

11、项错误。11.(2019安徽池州质检)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年份纪事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多次发表“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1938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答案B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政论性的报刊占据主导地位,而政治争论和攻伐也大多见

12、诸报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刊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信息,如表格信息中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对中国共产党采用了大量的诬蔑之词有失公允,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2.(2018辽宁葫芦岛期末)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 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 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君主立宪的思想深入人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君主立宪

13、思想,B项错误;时务报不是政府创办的,C项错误;时务报采用的文言文,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安徽宿州模拟)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

14、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904年至1914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1924年,商务

15、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9分)答案(1)方向:集中于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学术著作、经典古籍等方面。(2分)原因: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的推动(国外因素);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影响(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顺应了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的努力与需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清末新政的推动(抓住清末学制改革与废除科举的机遇出版新教科书);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准确引领教育文化界的潮流(面向民众教育事业);重视组织管理,适时调整业务。(14分)(2)影响:传播了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