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21107826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须知:1本科目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2试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磨砺三十年,陈长方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窠( k )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臻(zn)“拙、重”的真妙。B. 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菲(fi)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卦(gu),这种阅读行为,一言以敝之可称为“浅阅读”。C. 昔日,放爆竹和吃饺子是过年的盛事。而今,观看春晚也算一大盛

2、景。政府想着办法尽(jn)可能给百姓准备一场晚会。晚会明星荟萃,载(zi)歌载舞,精妙绝伦。D. 被称为主子的人背对沉默,玉树般挺拔的身躯俨如高垣睥(p)睨的城墙巍然屹立。面容被一张雍华威武的金模(m)面具掩盖着,黑洞洞的眼眶有说不出的森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将“融”改为“熔”,将“zn”改为“zhn”;B项,将“敝”改为“蔽”;C项,将“jn”改为“jn”。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3、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甲】李白的狂放,除了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 【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潇潇洒洒地出门了。【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2. 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还是B. 逼仄

4、C. 潇潇洒洒D. 汇聚3.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B. 【乙】C. 【丙】【答案】2. A 3. 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结合词语的意思以及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文中说“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仗剑浩歌行路难”,“将进酒”和“行路难”表现出的都是“狂放”,“还是”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就是”。B项,“逼仄”,地方狭窄,句中是说书斋的狭窄,使用正确。C项,“打点”,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句中用“收拾”意,正确。

5、D项,“潇潇洒洒”,人的举止自然大方。句中形容中国文人出游的状态,使用正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结合句间的关系辨析符号运用的正误。本题中,C项,“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访友”和“拜客”之间不能使用顿号,“访友”和“拜客”是并列的谓语,之间应该使用逗号。故选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要用于实现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等科学目标和空间飞行器测量与通讯等。B.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

6、也要提防不被念歪。C. 本品选用上等艾绒及其他活血中药,通过发热系统有效地增强药性渗透,作用于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内部环境,调节关节,治疗各种关节炎。D. 文明不仅是支撑人类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人类与生态平衡的关键,不幸的是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地为拜金主义所腐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应用目标”。B项,句式杂糅。“串联起”和“将融为一体”杂糅,“串联”改为“将”。C项,搭配不

7、当,将“提高”改为“改善”。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

8、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超过 30 字。)(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_。(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_。【答案】(1)要说明女人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宇春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句:我们

9、会帮你出名,但你必须知道,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2)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要指出如何正确对待这种错误的说法。例句: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简明的题目主要有删掉的多余的内容,用代词替换重复的成分,转换句式使陈述对象一致、连贯。此题综合考核以上内容,注意话题的一致,代词的替代。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10、本题考生要注意两处语境的得体,一是女人虐待殴打母亲想出名,一是一个学生遭到讥讽。考生要注意结合语境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简洁。6.右图是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logo(徽标),图形为蓝底白字,请说明图形寓意及构图特点。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字。【答案】寓意:主体汉字“支”突显“支付宝”指的是一种快捷、高效、简单、安全、专用(消费)的支付方式。“又”以流线来象征网络支付的畅通无碍,更多选择。蓝色代表稳定、信任、专业,给人安全感。构图特点:构图简洁明晰,符合品牌特性;蓝底白字,清澈大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

11、要认真观察漫画的构成,注意颜色、形状、文字等几部分,最后在图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寓意。本题中,所强调的是支付宝的方便快捷,标志的主体是“支”字,所体现的是支付宝提出的建立信任,化繁为简,以技术的创新带动信用体系完善的理念。文字下方的“又”字也很显著,突出了支付宝的选择性,整个徽标的颜色是白字蓝底,给人以安全感。总结其构图特点的话,白字蓝底的设计简单大气,给人信任感。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

12、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

13、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

14、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15、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9.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答案】7. A 8. B 9. 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影响。【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中,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