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076430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宿迁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 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岐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 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A. 收集 埋没 骇人听闻 B. 搜集 湮没 耸人听闻C. 收集 湮没 耸人听闻 D. 搜集 埋没 骇人听闻

2、【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近义词辨析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搜集”和“收集”两者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 “搜集”就是到处寻觅事物并聚拢在一起,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而“收集”只是把事物聚集在一起,对象是现成的事物。由此来看,“搜集”花费的时间多、精力多,词义比“收集”重。“埋没”和“湮没”都是动词,都有“使显不出来或使不发挥作用”的意思。“埋没”一般用于人才、天才使用频率较高;“湮没”只在书面语里用,除用于人外,还可用于某些事物。“耸人听闻”多是主观故意,侧重故意

3、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惊动,强调有意为之。而“骇人听闻”只是客观事实,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震动。耸人听闻多是主观故意,此处应该用“耸人听闻”。故答案选B。【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近义词辨析。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想象力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逍遥游是其代表作。

4、B.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元杂剧代表作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合称为“元曲四大家”。C.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散文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二圣”。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 古诗文常常在篇名上反映出文体特点,如兰亭集序陈情表。陈情表中的“表”就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

5、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B,王实甫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故答案选B。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B.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C.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长亭送别)D.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滕王阁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

6、的区分,选项D,簪笏:代指官服。是借代的修辞。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故答案选D。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 , 。从

7、这部书中, , ;从这部书中, ,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蕴涵着深邃的哲理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融会着民族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

8、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前面两个空是给史记下的定义,因此可以判定。根据理解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是最后的总结。故答案选A。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经略宋公惠父刘克庄余为建阳令,获友其邑中豪杰,而尤所敬爱者曰宋公惠父,讳慈。公少师事考亭吴公雉。既入太学,西山真公德秀衡其文,见谓有源流,出肺腑,公因受学其门。 调鄞尉,未上,丁外艰。再调信丰簿。秩满,南安境内三峒首祸,毁两县二寨,环雄、赣、南安三郡数百里皆为盗区。臬司叶宰惩前招安,决意剿除,节制司辟公。

9、时副都统陈世雄拥重兵不进。公亟趋山前,先赈六堡饥民,使不从乱。乃提兵三百,破石门寨,俘其酋首。世雄耻之,逼戏下轻进,贼设覆诱之,兵将死者十有二人。世雄走赣,贼得势,三路震动。公欲用前赈六堡之策,白臬使,数移文仓司。魏仓司大有置不问,闻公主议,衔之。公率义丁力战,破高平寨,擒谢宝崇,降大胜峒曾志,皆渠魁也。三峒平,幕府上功,特授舍人官。 闽盗起,诏擢陈公为招捕使,檄公与李君华同议军事。主将王祖忠意公书生,谩与约分路克日会老虎寨。王、李全师从明溪,公提孤军从竹洲,且行且战三百余里,卒如期会寨下。王惊曰:“君智勇过武将矣。”军事多咨访。公外攘却,内调娱,先计后战,所向克捷,百年巢穴一空。辟知长汀县。

10、旧运闽盐,逾年始至,吏减斤重,民苦抑配。公请改运于潮,往返仅三月,又下其估出售,公私便之。擢司农丞,知赣州。劾免。起知蕲州,道除提点广东刑狱。南吏多不奉法,有留狱数年未详覆者。公下条约立期程阅八月决辟囚二百余。移节江西,赣民遇农隙率贩盐于闽、粤之境,名曰盐子,各挟兵械,所过剽掠,州县单弱,莫敢谁何。公鳞次保伍,讥其出入,奸无所容。 进直宝谟阁,奉使四路,皆司臬事,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猾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阎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选自全宋文,有删改)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亟趋山前 亟:屡次B. 谩与约分路克日会老虎寨 谩:随便C.

11、 白臬使,数移文仓司 白:禀告D. 讥其出入 讥:查问6.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学:古代国立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宋代隶属国子监。B. 丁艰:古丧制名,指遭逢父母丧事。遇父丧为“丁内艰”,遇母丧为“丁外艰”。C. 保伍:古代户籍制度。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以此泛称基层户籍编制。D. 路:宋元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相当于明清的府。7.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公 下 条 约 立 期 程 阅 八 月 决 辟 囚 二 百 余。8.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雄耻之,逼戏下轻进,贼设覆诱

12、之,兵将死者十有二人。(2)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9. 根据第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宋慈能够平定三峒之乱的原因。【答案】5. A 6. B 7. 公下条约/立期程/阅八月/决辟囚二百余。 8. (1)陈世雄感到耻辱,逼迫部下轻率冒进,叛贼设下埋伏引诱他们,战死的将士有十二人。(2)现在(公子)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要到秦军(去拼命),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作用呢? 9. 计策得当,作战勇猛。【解析】【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

1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A,亟:急速。故答案选A。【6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遇父丧为“丁外艰”,遇母丧为“丁内艰”。故答案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

14、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公下条约立期程阅八月决辟囚二百余”,这句话的含义是:宋慈立下条约,订立期限,仅用八个月判决了二百多名案犯。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立”“阅”“决”。【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15、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耻”耻辱;“之”代词,指对这件事;“进”冒进;“诱”引诱;“之”代词,他们。(2)“难”危难;“无他端”没有别的办法;“而”转折连词,却;“以”介词,把“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句式,能有什么作用呢。【9题详解】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题干问的是:根据第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宋慈能够平定三峒之乱的原因。考生根据题干的要求,最好是能力先翻译或理解第三段的内容:宋慈调任鄞县县尉,还未到任,父亲去世。再调任信丰主簿。任职期满,南安境内三峒叛乱,开启祸端,毁坏两县两寨,环雄、赣、南安三个郡几百里地都成为叛乱地区。臬司叶宰改变之前招安的做法,决心剿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