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052561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万载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万载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份测试题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厥斯坦”(也称“”),我们称之为“”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西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在

2、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

3、。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直承袭至今。 “”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中心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是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至2001年,“”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就制造

4、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1对下面的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怖分子:指想通过暴力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厥斯坦”的一批民族分裂分子。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C“突厥帝国”:19世纪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个国家被称为“突厥帝国”。D“泛突厥主

5、义”:主张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成一体,组成一个大突厥帝国。最初是沙俄统治下受泛伊斯兰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而发起的。2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厥汗国B厥斯坦C突厥帝国D厥斯坦回教共和国3根据文章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恐怖势力组织只在新疆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不在西方策划和实施暴力事件。B“泛突厥主义运动”与“厥斯坦独立运动”有思想上的传承关系。C分裂分子是历史上厥汗国的后裔。D虽然“”恐怖势力威胁着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潜在力量,且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掀不起大风浪,不必过于重视。(二)文学类文本阅

6、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师聂鑫森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黄云山问:“你找谁?”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

7、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

8、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他们一起走进画室。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待我净了手、焚

9、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满室芬芳。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

10、,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11、。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C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D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5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6分)6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并说说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第7-9题。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

13、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

14、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