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046694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1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1、把课文读流利,达到有感情。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指名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指名有感情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老师这儿还有一道附加题,敢不敢挑战,谁能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说)指名说诗意。你说得太棒了,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是因为其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哩

2、。故事的题目是:(板书:黄鹤楼送别)“鹤”指导书空。二,初读课文1自己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字字入目。2检查自读三,朗读第一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来源:学科网ZXXK齐读这一自然段。解释:饯行:设酒宴送别。(3)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突出饯行)奥,李白可不是一般的送别,而是大摆宴席相送,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不一般的,能读出来吗?(4)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突出黄鹤楼)李白是在什么地方为孟浩然饯行的?来源:学。科。网Z。X。X。K黄鹤楼可不是个一般的地方,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唐朝的时候就非常出名,很多诗人在那儿题过诗,李白选在这个地方为孟浩然饯行,更可以看出他们的友

3、谊-生读,老师听出来了黄鹤楼的景色很美,两位诗人的感情很深。四,朗读第二段1谁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投影)(指名读)指名学生读(读完第一句示意停)同学们都读一读这一句。读完这一句有什么感受?(突出楼高,美)小结:是啊,黄鹤楼这时的景色多美呀!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更是飞檐凌空,同学们假设你就在黄鹤楼上,面对如此美妙的景色你会怎么做?生1:和朋友拍照片生2:欣赏美丽的风景-问:而我们的两位大诗人呢?出示:他们都是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惜别是什么意思?(舍不得分别) “依依”有两个意思?(投影)学生读两个词意,小结:作者为了表现他们的离别之情用了一个“惜别”还不够,又用了依

4、依。说明他们之间的友谊-有感情朗读,用你的读来告诉老师。生:练读(指名读)过渡:离别的时刻始终会到来,分别的话语不得不说。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1同桌之间扮演读2扮演读(练读后指名读)(针对学生读的情况提出三个要求:1 这是赞美吗? 2 他们可是在说话呀,说快听不清。 3 谁能读得比他们更有感情,记住他们马上就要分别了)(再指名扮演读) 五:自读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1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多美的句子呀!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这一句记住。2这儿又出现了一个“依依”,这儿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解释)3就仅仅是这个意思吗?杨柳依依会做吗?(生做)来源:Zx

5、xk.Com你和朋友分别时,你会做什么动作?(生挥手)看这两个动作多像啊。杨柳也在想友人告别哩。六:总结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1杨柳依依,沙鸥呢?(点点)白帆呢?(渐渐远去)一江春水呢?(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这些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动2而李白呢?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板书:伫立)什么意思?(师做动作故意站的时间极短)3刚才我们用“静”字概括了景物的特点,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李白。李白的外表看上去是静止的,可他的内心是平静的吗?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孟夫子,祝您一路顺风。沙鸥呀,你替我送孟兄吧!风儿,你慢些走让我再看看孟夫子吧-学生再读这一段你们都说的很好,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练读(指名读)总结:看着友人离他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耳边响起友人对他说的话,“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投影诗文)师生齐声轻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