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1031587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与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比(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章节2016大纲2017变化点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日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2、。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

3、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

4、;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证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证进行分析与判断;

5、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30题中医诊断学 30题中药学 30题方剂学 30题中医内科学 35题针灸学 25题中医基础理论 约13中医诊断学 约13中药学 约13方剂学 约13中医内科学 约28针灸学 约14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 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 60小题,每小题2分

6、,共120分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

7、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

8、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

9、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1.精气学说(1)精气的基本概念。(2)、(3)同左2.同左3.(1)、(2)同左(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4六腑的生理功能。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

10、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1.藏象的概念。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四)气、血、津液1气(1)气的基本概念。(

11、2)气的生成。(3)气的生理功能。(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2.血(1)血的概念及生成。(2)血的功能及运行。3.津液(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四)精气血津液1.精(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3)人

12、体之精的功能。2.气(1)气的概念。(2)气的生成。(3)气的生理功能。(4)气机、气化的概念。(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3.血(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4.津液(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生成津液、输布和排泄。(3)津液的功能。5.精气血津液之间钓关系(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3)、(4)、(5)同左4.(1)、(2)、(3)(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3

1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1.同左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流注次序。3.6.同左(六)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

14、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新增内容(六)体质1.体质的概念。2.体质学说的应用。(七)病机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6内生“五邪”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