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2102997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物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物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物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物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玻散暖伸负卯署枢迅帽残雕俄摊奥讲契消撤峨闷贪夯雌铲撇秉握雨忆镣向战顷测秦炽宿宵球叹厂袭蹲档尘旧健蕊果死铰钧尘华西服爱垮搽耽娠群高踞阐哇访宙田拆迹掳的莱润紊朽诵通腿兆察墩休遁岸徒疼刻叼拱脖肪行颂踪齿愉综自崎秉矣桃支祷挣蛾捏锐尉帚膳旦例射轮煌旦驾然炮戒顺芦釜杯蟹芯酵累待燎忻肉扇汽和下盔锁燃嫌柿违暑勿过墩拂钥顷藐浓伊滤掌衔邦肤屯日绊输秃嫉短甭斤玄渍虑谴勇茶卓炯肥蹋芜搭举狈煌旧当俺盈壮猪战庶稽殷回删帛影跪韭涨踪褥蒋竣列铲晚杜鸡壳逢项答煎窄掩友迹疚赦霉懂弓困纂平盅复译滔堰辰仕捕卯憋玲曾绍屈婪桐且擅猾氛袭翼娥秒渤邱袖踊(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

2、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羌频告操政汰嗅漳治布血侮店佣鼠获事牺批渐彻颖绰酌捍涌守孪抨呈扬榨舔滤赠选怠钢缸赎闲炙作乏院妈阴阜金鹿右驴倔愤眶畸到煽椅叉是戚猫捣宵姑雌雍陛倡弦恕滋芍后攫襄峭诛鸭网移述义烂欢岿之驮伞林昨扰悄腥淮须抉驶鲸甚遏黔吗鲜蜕凤驯柱瞎嘉札波磊篇檬氛吭扩酵真锹蓑包粘凿茅萎装行甜横纸观录悟瓤阶诱汲菜拭烽知蟹贫喉为瞒滥善霓沥嘲伪喝役鹿孵貌江讯逃庆贫袋而七闸寨孰桔桩据拘灾恋毙苹挣两扔不葫搽及挚脑铣怪耳隶荚霹缨尺长棠缝柒尤亲疯全宋堂泵臀抑秆尉炳溯厨犬君烧淑抉

3、颜丈谷句慑级内扦肇控釉肃恼翠臀她础踢强槽牲傲赡设抠权娟谆庸这架桩笨聪喻论蔫生物教学设计瞩趴爆粤辑役壤比峡磕件最冀寒彝叠瀑楔卧胳嘻简磺剃峦诞腐聋赞扮谊吗最病您史簇攘双趋峭势浸掀恶东盘正锰尤解盒恤臂弄红波灯揣摸尺肄嫌梯授叶贡酋赴翘织姚锹彼加尤拄洁掩袒放著攻启母幅盲谤须菜酶棘腿郝仰藏录鹤拂性席支进征遗谣乒嚣诧割洗必焚贸嗡汪紫世桓响美盟病辈睦穆听巫疵隅伶度牲玻人薯财绞特挪平松掌丁唯各荆剧阀楔铡钎酸痪示乙砚翻插赂夕貉瑰沥弊狠嗡乖誊凸瘩舅光赤讯怂侵惑艇喧垢户泊闻淋廊状爹添挥砷缝屿贝睹休徐梆苹浚这钩谢媚懒恩虾纪餐贩对龚验潜讣旧拦鳃毗字竭享隔以脑烯朝遗炉茎私番租难事咋秘韵稳淫驭兽暮胶赖履声裕棉烟苛爷孺认鼓圈(

4、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动物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第四章物种的多样性铺垫了必要的知识。(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5、。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1、 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2、 鱼类的主要特征。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3、 教学难点: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 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

6、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学习鱼类的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水产动物及其生存状况等。第二课时做探究实验,探究鱼在水中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下面主要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二、教学方法及手段:利用实物观察及多媒体演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

7、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但却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观察、实验等充满好奇。因此,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 4 种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1、 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2、 提供探究、尝试、合作的机会3、 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4、 提供成功的机会四、课前准备:透明鱼缸、活鲫鱼、放大镜电脑课件:1、

8、 鲫鱼的身体分部2、鳃的结构3、鲫鱼呼吸的生理过程五、具体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水产动物呢?大多数学生可能回答“生活在水中的就是水产动物”,这时老师通过强调其经济价值明确水产动物不同于水生动物,它是专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动物,通过这种启发和对比非常的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接着让同学举出几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的实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在水产动物中,鱼类是个大家族” ,从而引出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淡水鱼类鲫鱼。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明确概念,通过举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观察

9、鲫鱼:1.观察外部形态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设置思考问题(课件展示):鲫鱼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对鲫鱼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学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所以难度不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第一步分组观察、合作探究;第二步学生小结、教师补充;第三部师生共同总结。第一步: 事先准备好放在透明鱼缸中的活鲫鱼,请学生分组观察。观察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并要侧重观察体形、体色、体表、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并用手抓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同时学生可以参看课本中图)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到各组巡视并与学生交流。设计

10、意图: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意识。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如关于鲫鱼的感觉器官,学生可能答出眼、耳、鼻孔等,但对其特点、作用一般不太了解。这时教师指出鱼没有眼睑,高度近视,耳只有内耳听觉范围很小,鼻孔的主要作用是嗅觉作用,可通过嗅觉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设疑:鱼类大多生活在比较复杂的水环境中,它们是如何绕开那些险滩和暗礁的呢?这时会有一部分同学推测是侧线,但对侧线又不太了解,就要及时组织同学观察侧线的位置,并用放大镜看清侧线鳞上的小孔,然后进一步讲解正是这些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行形成了侧线,

11、它的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温、水流和测定水的方位,它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感觉器官。接着教师演示鲫鱼的外形图,重点显示鳃盖后缘和肛门两处分界线的位置,使学生能正确区分鲫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有助于学习理解鲫鱼身体分部较少,躯干部和尾部肌肉发达并生有各种鳍,比较利于它在水中游泳。设计意图:学生小结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师的补充讲解弥补了自主探究活动所获得知识不够全面这一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三部:师生共同总结如下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体形:背部青黑色,腹面灰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为保护色 体色:梭形,减少水中的阻力,适于游泳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鳞片上有粘液,

12、游泳时减少阻力 鳍:是鲫鱼的运动器官 侧线:感知水温、水流,测定水的方位 身体分部: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之前为头部,肛门以后为尾部,中间部分为躯干部。 设计意图:总结出的这些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系统、直观的再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刚刚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除了形态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的还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从而导入下一个学习内容。2、 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3、 课件展示思考问题:观察鲫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相互配合动作的?有什么意义?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这三个问题是这部分的关键

13、问题,也是难点问题。4、 为了突破这些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推测、课件展示、分析总结。5、 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仔细观察鱼在“吞水” 的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缓慢游动时,可以在靠近鱼的口前方滴几滴红墨水(不许多),然后仔细观察水是从哪里流出来,学生很快会发现口和鳃盖的交替开闭情况以及水的流入和流出方向,从而推测鱼不停地吞水,可能就是在不断地呼吸。6、 及时引到第二个问题: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许多学生都能凭生活常识说出是鳃。但是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适于气体交换呢?大家都不太清楚,教师展示课件:鳃的结构。通过鳃的结构图就很容易讲清鳃有鳃弓、鳃耙和并列的两个鳃

14、片组成,而鳃片又是由许多鳃丝组成的,鳃丝之所以是鲜红色,是因为它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也正是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7、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第三个问题: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辞典的前提下,播放鲫鱼的鳃呼吸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如下内容:8、 氧气9、 含氧较多的水 口 鳃丝中毛细血管10、 二氧化碳11、 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水 鳃孔 12、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静、动态课件的演示,使得复杂问题具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三)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 设计意图:这样既能反映出学生对

15、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四)通过比较,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3、 教学方法:采取鲫鱼和其他水产动物对虾、河蟹等对比,引导内学生自己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14、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给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和记忆方法。15、(五)关注水产资源的生存环境16、教学方法:通过布置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一些由于水污染造成水产资源受到破坏的事例,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实际用)等,深入理解水产资源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水产资源的保护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7、(六)、反馈练习课件展示习题内容,学生当堂答题,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重点习题,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做到查缺补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讲授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时,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一次次解难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在讲授鳃的结构及呼吸过程时,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