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102561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郭玉琴【内容摘要】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要达成以上课程目标,课后拓展体验教育活动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关 键 词】课后拓展 理论认识 实施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2、,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目前,大多数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但是,我认为,要实现品德课程真正回归生活,课后拓展体验教育活动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是能综合提升学生素养的活动。一、课后拓展的理论认识1.课后拓展是学生建设班级的载体班级建设是学生与教师在

3、学校合作进行的,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开展的学校实践,是学生在校社会性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特别重视班级建设的研究,而岗位工作也成为班级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进行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时发现:三年级学生大多 9、10 岁的年龄,较之于低年级孩子,他们的知识经验丰富了、自主意识增强了,逐步减少了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活动中表现得较有主见,还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学习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就充分凸显,第一课时刚下课,就有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向老师提出,要真正做一回“教室美容师”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我们

4、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就利用这一教材,进行了课后活动的拓展,给学生提供了在班级生活中锻炼的舞台。于是,后续拓展活动内容在大家的讨论下诞生了:展望“美容”前景(参观他班教室,汲取亮点经验,畅谈理想教室) ;展开“美容”行动(确定改进项目,自主选择申报,小组分工合作) ;展现“美容”风采(每组汇报展示,大组交流互动,实施多元评价) ;展示“美容”成果(吸纳改进意见,完善班级制度,分享成长快乐) 。于是,走进他们所在的班级,你会发现他们的班级生活更丰富了,也会发现他们在“小叮当”新闻台、 “小能手”展示区、 “小主人”加油站(黑板报) 、 “小园丁”生物角、 “小爱心”服务箱、 “小博士”图书馆等岗位上

5、愉快、积极地生活着,班级文化建设也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2.课后拓展是学生体会亲情的家园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疼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抱有感激之情,是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幸福地成长,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呵护和关心,觉得家长养育自己是应该的,体会不到做父母的辛劳,只知被爱,不知爱他人。这样的倾向不仅会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容易导致成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的人。因此,品德课课后拓展活动应成为学生体会亲情的家园。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父母亲有许多不满,黑板上是写了漫漫的一黑

6、板:有嫌父母亲啰嗦的;有说父母亲不近人情,每天布置很多作业的;有说父母亲很暴力的;有说父母亲管得太多的;有受了冤枉表示很委屈的下课时,当我让他们利用日记的形式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写下来的时候,他们2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就是给您看的吧?”当我说为了加强沟通,更多了解父母的难处,需要给父母亲看看时,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表示了不同意,说是只能给老师看,给父母亲看自己会很难堪的。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每个家庭都能快乐生活?于是,我策划开展了以下活动:以老师的名义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家长现在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请学生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的感谢;请家长和孩子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不少

7、于 30 分钟的沟通,了解双方的想法;家长和孩子都尽己所能为对方做一件事,并坚持一个月。一个月下来,通过学生的日记、家长的电话、学生的交流,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家庭和谐氛围的形成。3.课后拓展是学生学会责任的渠道“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品德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 ”而在许多的做人要求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责任。责任是目前独生子女普遍缺失的一个素养,通过课后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责任。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变化这个单元,在学习了“变垃圾为资源” 、 “污染的包围圈” 、 “破了的生

8、命网”这些内容之后,在教学拯救地球有办法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开展了“拯救地球”拓展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切实可行的拯救地球的计划;策划后,在全班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各小组对策划进行了修改;组织学生开展体验行动。于是,在指导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开始了课外的拓展行动:有的到新村捡拾白色垃圾;有的到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有的在河边竖立禁止倾倒垃圾的宣传口号;有的则和父母亲一起种植绿树学生在体验中,知道了拯救地球有办法,知道了这些办法只是举手之劳,只要付诸行动,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而且这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二、课后拓展的实施策略1.联系生活法这里的生活特指学生的学校生活,特别是班级生活,因为学

9、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班级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品质。所以,我们一直提倡,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该和班级建设进行整合,以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班级中的“岗位” 一课后,我们就结合班级建设中岗位教育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一到四年级处于发展稳定期,主要通过增设岗位、岗位轮换、以强带弱或岗位评价等形式来推进) ,考虑学生到五年级,他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参与能力增强了,精神需求层次更高了,班级中的一些不具备挑战性的岗位他们也不感兴趣了,也就是说,岗位转型的时机成熟了。于是,我们就结合班级岗位建设,进行了后续拓展。首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哪些岗位需要删除?哪些

10、需要合并?哪些需要提升?哪些需要增设?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确定班级建设的岗位。接着,阵地新岗位,进行岗位的竞聘,岗位培训,岗位体验和岗位评价。这样的一个拓展过程,不但解决了班级建设中存在的而一个岗位升级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责任意识、管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2.课题研究法社会生活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在日积月累中习得的,更是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悟得的。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中,并不是通过课前的预习、上课时的练习、模仿就能有收获的。教师必须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多看、多听、多想,更要多研究。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还

11、敏锐地捕捉到了限摩后公交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她联系孩子乘车实际,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关于常州城区公交车车内环境问题的研究的小课题研究。于是,孩子们登上各路公共汽车寻访乘客和驾驶员,联系公交公司与公司领导面对面交流,从各种渠道多方查找已有政策,链接专家寻求帮助,最后细致分析,并征求各方意见,提出了对公交政策的改进建议。最后把这些建议进行整理归纳后写成了研究小论文,向市政府及公交公司提出了六条建议,并把这些建议通过市长信箱递交给了常州市政府。令同学们惊喜的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市建设局、公交公司、教育局团委立即联合组团,主动来到了学校与该班同学3进行交流,还逐条回复了同学们的建议。一次小

12、课题研究,学生的公民意识被充分激发,而通过大公民和小公民的携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常州的明天会更和谐更美好!3.系列活动法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系列活动设计在我们学校已经进行了五年的研究,所以班主任老师已经形成了研究的习惯和策划的习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会对晨会、班队、综合实践进行系列的设计,并拓展到品德与生活(社会) 这门学科上,对课程的课后拓展也进行系列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后,就结合端午节,进行了课后拓展的系列活动设计

13、:巧手编网兜;粽子藏美味;汨罗的传说;永远的怀念。于是,孩子们学编网兜,还把自己编的网兜送给一年级的小伙伴,学会了帮助;孩子们邀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到班级,向大人学习包粽子的方法,煮好自己的粽子送到养老院,学会了感恩;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屈原这个人,了解屈原的精神,学会了责任;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宣传材料,到学校、社区进行端午文化的宣传,学会了行动。一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和体验,更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有效途径。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喜爱程度不断提升,实验班级的学生 100%参与了后续的拓展活动。就我带的一个毕业班学生来看,哪怕是一次调课,他们都会再三确认:“这节课调到哪天上?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后续我们又会开展哪些活动?”有了满意的答案他们才会离去。由此可见,课程的性质、学生的成长需要、德育课程的实效决定了课后拓展的重要性。我们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课后拓展的一些策略,这也对品德与社会的上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继续钻研,不断拓展,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注重课后拓展质量,以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参考资料:1鲁洁: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2. 高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解读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4 中国德育杂志 2010 年刊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