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101528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义务教育国家

2、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

3、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

4、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

5、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

6、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资源:狭义: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

7、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评价: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办学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

8、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得到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

9、、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其他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

10、,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客观标准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

11、准备情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12、。德育广义:泛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堆受教育者施加政治、经济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的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内容教育者根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

13、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德育过程: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情景陶冶法: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14、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有机结合的方式。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问题。班级: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办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集体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班级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

15、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操行评定:按一定标准,一等级和评语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评价班级管理原则: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班会: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课外、校外教育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学研究:人们为了获得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

16、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教育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源收集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心理学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智力使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