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101272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 4 页 第 1 页一、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 :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文选第三卷材料 2: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2005 年 2 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材料 3 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古

2、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 、 “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温家宝2009 年 2 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问题 1 这三段话涉及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0 分)问题 2 试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谈你对“和谐”的理解。 (10 分)(1)这三则材料体现了事物差异性的普遍存在材料 1 中 “君子和而不同”。这里所说的“和”,不是单一、雷同,而是

3、多样性的统一,包含着不同或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或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君子”之“和”,讲求对话、兼容,从善如流.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材料 2 中讲的是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能以一个孤立的人谈与自然地关系.材料 3 中谈到了不同阶级的和谐,其中包括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结构性,也就是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对持久

4、、稳定的联系模式。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而且一切处于统一体中的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依存,都是对立的同一。就对立的双方来讲,它们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联结、互相转化,在这个基础上构成对立的统一体。(2)1 民族和谐就是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奋斗。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民族和谐的内涵也是与时俱进,不仅要

5、求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合作,文化上的交流,而且要求思想观念一致和情感上的认同,真正实现民族的大团结2 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共 4 页 第 2 页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表现是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3 古往今来,生态恶化,既由天灾,也因人祸。从实践中特别是从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

6、罚中,我们应当得出结论: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正确理解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人的和谐一样,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真正维护自然生态文明。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看到全体人民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同时兼顾整个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通过民主和法制,科学有序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使经

7、济和环境双赢的路子。材料 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2 费尔巴哈说: “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 3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1)材料 1 坚持的是何种

8、认识路线?(10 分)(2)材料 2 与材料 3 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 (10 分)二(1)材料 1 中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生而知之” 、 “良知” 、 “良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形式,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孟子的话继承和发挥了材料 1 孔子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 , “良知”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从天上掉下来的。后者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

9、由创造物。虽然他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蛋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两者都是错误的。共 4 页 第 3 页(2)材料 2 的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仅仅就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

10、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应。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的泥潭。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材料 3 强调在人与自然的改造和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中,人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时间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知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

11、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认为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的一生产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感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处,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12、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三、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27 页)共 4 页 第 4 页材料 2 :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2000 年 10 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

13、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 21 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摘自:科学材料 3: 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 2001 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

14、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材料 4: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材料 5: 约翰 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 。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2003 年 10 月 20 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

15、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 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 6: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摘自:可持续发展小词 请回答: ( 1 )阅读材料 1、2 ,分析这两段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为什么说“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

16、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10 分)( 2 )结合材料 2 和材料 3 ,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10 分) ( 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10 分) 三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共 4 页 第 5 页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火药、指南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