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1007541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分校2013-2014年度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 二 语 文(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张骞通西域后,随着

2、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

3、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

4、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

5、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1下列有关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人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

6、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道教术语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7、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广泛传播。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我们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47题。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

8、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

9、“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选自三国志,有删改)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B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

10、 径:一直C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 少:同“稍”,稍微D因解其缚,使诣太祖 诣:拜见5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王修“为人仗义”的一项是(3分)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敢有不攻者与同罪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A B C D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B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高密县令。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C王修曾被

11、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D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7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译文:_ 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译文:_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

12、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注:雨脚:即雨线之意。8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5分) 9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6分) 名篇名句默写(9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天长地久有时尽, 。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一表真名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落 价冰 心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

13、,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