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1006873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18套).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西宁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新人教版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第卷 阅读题(50分)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 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 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要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76级大台阶。大台阶宽达72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

2、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又舒适实用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只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中国馆的76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剁出来。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行走在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鲁班精王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来形容中国馆

3、的文化内涵。他介绍,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 数千年来,充满“天人合一”文化意味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方面,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我们的城市是方形结构,我们的结构体系是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是我们东方建筑的特点。东方建筑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构建,其中

4、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独拱,既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还是一个艺术的构建,把受力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何镜堂说。 “其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耸立在万国建筑群中的中国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

5、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更没有“行人止步”的不便,红色的斗拱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向全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亲和、自信和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1从原文看,下列对上海世博园中“中国国家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的中国馆,不仅有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 B国家馆独特的外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意味着“鼎盛中华、富庶百姓”。 C耸立于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造型独特,挑空设计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

6、 D中国馆屋身的最上部分,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并支挑着伸出的屋檐的斗拱,充满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味,是最有代表性的特征。2下列关于传统手工技艺“三斩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三斩斧”作为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 B其名称源于为取得最终的纹理效果而需要的人工剁斧的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C在中国馆台阶的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上万刀之多,可见其技艺之精细。 D石材表面凹槽细密美观,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堪称巧夺天工。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号称“东方之冠”的中国馆能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7、的主题,凭靠的就是其特有的建筑构建和艺术外观。 B我们的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是因为西方的斗拱只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而非一个艺术的构建。 C中国国家馆的挑空设计突破了数千年来的“城墙”思维,代表着内敛而封闭的文化的积极调整,也代表了改革开放30年的有效成果。 D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完全得益于各国国家馆的建筑都做到了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融合。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

8、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

9、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今者出,未辞也 辞:告辞B. 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C.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D.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动词,责备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拔剑撞而击之 公为我献之B. 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唉!竖子不足与谋D. 今者出,未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6.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分)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0、(4分) 三、现代诗歌阅读阅读再别康桥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完成7-8题。(6分)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7.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妙处。(3分)_ 。8. 笙箫应该说是有声的,可诗人为什么要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呢?(3分) _ 。四、名篇名句默写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11、戴望舒雨巷)(3)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4)真的猛士, ,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五、现代文阅读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山 的 呼 唤琼 瑶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

12、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

13、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