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967339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2 .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案-高二历史-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2018年春季第5周】集体备课时间:2018年3月17 日 10:1011:10参与人员: 陈新伟 (组长) 陈文康 (主讲人) 陈文康 (组员) 本周作业: 第2单元检测2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

2、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学习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课时安排】 5课时【教学反思】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要督促学生切实掌握。【教学过程设计】一、变法的背景(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1集中行政权; 措施:中央: 增设枢密院和三司,分掌军政和财政,以分割相权;地方:派文官管理地方行政,并在各州设有通判,监视地方。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

3、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危害:行政上抑制了官兵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2集中军权;

4、 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去掉了殿前都点检,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军事布局方面“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危害:高级将领受制太多,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3集中财政权措施: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运送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危害:财政上

5、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总之,集权的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导致对辽、西夏的战争中非常软弱。(宋辽“澶渊之盟”)2、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 1 冗官原因:官僚机构重叠;科举取士越来越多;“恩荫”法泛滥表现:宋初到仁宗时代100多年左右,官员增加了五倍之多影响:既影响了行政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2 冗兵原因:防止地方割据;镇压农民起义; 加强对辽、西夏的防御采取“荒年募兵”政策。表现:宋初(22万)-太宗(66万)-真宗(91万)-仁宗(126万)影响: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过大。3冗费原因:养兵、养官巨额费用;对辽、西夏的战争耗费;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

6、“岁币”。表现: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P34影响: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过渡):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北宋统治者把这些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人民赋税负担沉重;战事连年不断; 自然灾害频繁。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王小波、张顺起义等2、民族矛盾激化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

7、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三)庆历新政1、代表人物:范仲淹2、中心内容:整顿吏治3、结果

8、:失败4、失败的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过渡):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正在酝酿之中。(四)王安石的改革精神1、经历:青少年立志担任地方官多年调任中央任职,上言事书神宗即位,起用为宰相2、指导精神:“三不足”精神(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针对孔子提出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言“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

9、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3、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育才) (一)“富国之法” 理财1、青苗法。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政府低息贷款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熙宁二年九月制定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

10、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局限性: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募役法。类似于唐朝时期的“庸”目的:避免农民因服役而影响生产,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以钱代役又称免役法。熙宁四年颁布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

11、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需要指出的是,此法令直接触动了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为日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局限性: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许多人家为此家破人亡。3、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目的: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内容:鼓励兴修水利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

12、,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均输法。目的:保证皇室、贵族、中央政府消费物资的供应。内容: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熙宁二年七月,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译:转移贵的(商品)到便宜的(地方),用本处的(丰富物产)去换取远处的(匮乏的物资)。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

13、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作用: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5、方田均税法。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内容:按土地多少收税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

14、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6、市易法。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设市易务稳定市场熙宁五年三月,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

15、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二)“强兵之法” 1、“省兵”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开支。内容: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归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数量,缩短开支。作用:这些措施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西北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2、保甲法。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数量,少占粮田内容: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熙宁三年规定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作用: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预防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军费开支,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3、保马法。目的:提高养战马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开支内容:官马由农户保养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