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0965290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 住宅 半坡土房 本图是对原始社会个体土房的想象复原 为半坡半地穴式房屋 造型有如小馒头 前面留有门窗 旁边是它的构架和立面图 我国最初的原始住宅甚至不能称为住宅 是原始人类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后 为了不再风餐露宿而仿 建 的房屋 这种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说是当时建筑的唯一功能 其主要形式有原始巢居和穴居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民居复原图 半坡村方形大房子复原图 原始建筑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先民不过是挖土为穴 构木为巢 这些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 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 才算出现了真正的建筑 二巢居 原始巢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2、实际上它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大致上有单树 多树 原始干栏等几个阶段 如果要从实际的发展来看 则彼此之间又有极慢的过渡 相互之间有一个细致的承继关系 云南傣族竹楼 原始社会干栏民居想象图 由图可看出它与现代干栏民居相比 更简易 底层也更高 原始干栏 虽然原始社会的地面干栏住宅 与后世建筑仍有天壤之别 但对于远古时代的人类来说 已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三穴居 自然界中天然生成的洞穴 是原始穴居的最初形态 也是它启发了原始穴居的生成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窑洞 可以看到地面略凹 并有柱洞 原始房屋遗址 穴居是原始社会时期非常重要的 住宅 形式之一 是原始人类对自我的一种重要保护屏障 虽然在它发展最为成熟的

3、阶段 依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住宅 但是它对于我国整个的建筑史来说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是后世住宅建筑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由简至繁的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让我国整个建筑史的发展与形成成为可能 原始半穴居建筑模型 古代文献 易经 系辞 曾记载 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 盖取诸大壮 穴居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一种居住方式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原始大房子 仰韶文化聚落中的大房子想象图 为半穴居的地面建筑形式 内有简易木架支撑 这是台湾卑南聚落想象图 虽然仍比较原始 但房屋已具有地面建筑的基本形态了 四巢居 穴居的成因与影响 半穴居是原始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中的一个状态 本图中

4、的小房子是对原始半穴居的想象复制 半穴居 干栏聚落 干栏民居的初级形态是原始巢居 本图中是原始巢居经过较大发展后的形态 已形成了地面干栏聚落 巢居与穴居主要发展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又由于两种住宅材料的适应度的不同 在长江流域发展的主要是巢居 而在黄河流域发展的主要是穴居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 湿润 正适合构架透风 轻盈的巢居 而相对来说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寒冷 并有土质细密 适合挖穴的黄土地层 姜寨遗址比半坡更完整 穴居聚落 原始巢居最终发展到了地面搭建 离开了对树木的依托 而原始穴居最终也离开了天然洞穴 而建造起了半穴居式的地面房屋 虽然 巢居和穴居对于后世建筑来说 极端原始与不成熟 但是

5、 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 原始的 极其简陋的巢居 穴居 却为其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没有这些原始的住宅 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建筑 北方四合院 西北窟洞 第二节夏 商 周建筑的发展与形态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地位之高低 所居房屋也没有高低分别 因而建筑也就没有后世那样细致 多样的分类 但从夏代开始 这种情况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夏代建筑 夏代宫室 夏代有了阶级 最高统治者居住上了比一般贫民要好的宫室 比原始住宅有了相对的进步性 夏代宫室组合 夏代宫室的整体布局 在考证后复原 已有了一定的组合形式 围廊环绕着主殿 前部设门 夏代民居 夏代统治者可以居

6、宫室 贫民居住的依然是原始的土穴式小房子 夏代建筑 特别是夏代早期建筑 虽有了一定的细致的分类 但实际上在建筑形态上还是延续的原始建筑 也就是说 它有所发展 但绝不至于跳跃至成熟阶段 而只是在不断地 缓慢地发展 因而 夏代建筑依然有原始建筑的特征 它的根本性变化在于 阶级 赋予它的不同的地位与等级 一号遗址复原图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 东西108米 南北100米 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 4 0 8米的平整台面 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 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 东西长30 4米 南北宽11 4米 四周

7、有檐柱洞 可复原为面阔八间 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考工记 和 韩非子 都记载先商宫殿是 茅茨土阶 遗址也未发现瓦件 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 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 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二商代建筑 夏代前期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殷墟博物苑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殷墟博物苑内复原的妇好墓享堂 从总体上看 商代的建筑比夏代建筑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 但就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 这样的发展依然是缓慢的 而青铜器的制造对于建筑史和工艺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夏商建筑的影响 夏商

8、时期的建筑 虽然还处于极低级的阶段 但它们对于后世建筑的发展以及一些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其后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首先是建筑类型 夏商已基本有了宫殿 陵寝 监狱 官署 民居 坛庙等多种类型建筑 已有细致分工 其次是因卫君而建的城郭 即 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 第三 宫殿具有了后世的前朝后寝的雏形 四周代建筑及其影响 周王城 这是 考工记 中所载的周王城图 布局方正 宫殿居中 周王城平面 这也是 考工记 中所载周王城平面图 本图主要表现的是周王城的九经九纬 轨 即主街道和城门 城楼 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图 轴侧剖图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

9、完整的四合院 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 堂是构图主体 堂前院落也最大 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 院落也小 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 室内外空间通过廊作为过渡联系起来 各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 虚实 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 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 规整对称 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 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 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 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 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 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 歧山宫殿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复原 纵剖面图 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 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10、它是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组群 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深布局的久远传统 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 意味着建筑组群布局水平的重要进展 它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 前堂后室 格局 此前的盘龙城宫殿仅是雏型 它是第一次出现的用 屏 建筑 就是后来的照壁 可知照壁最晚在西周初期就已出现 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但只用在屋脊 屋檐和天沟关健部位 标志着中国建筑已突破 茅茨土阶 的状态 开始向 瓦屋 过渡 无论从空间组织还是从构筑技术上来说 这个遗址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召陈遗址F5复原图 召陈遗址F5复原平面图 周代建筑的类型与夏商相比更为丰富 建筑与营造的范围也更为广阔 城市 宫殿 陵墓

11、 坛庙 苑囿 民居 水利 边塞等等 从建筑功能和建筑形式上来看 都远非前代可及 召陈建筑遗址 召陈遗址的瓦件 遗址发现大量瓦件 表明西周中期的重要建筑已采用满铺的瓦屋面 完成了由 茅茨 向 瓦屋 的过渡 西周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从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开始 中间历经夏 商二代 建筑发展至周代已有了明显的进步 不但类型丰富了 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体现也更为清晰 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 等级制度对于建筑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从整个建筑史来说 其对于建筑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周代王城形制的形成与其对后世的影响就是重要表现 五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 春秋时 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 宫

12、室都属台榭式建筑 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 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 藉助土台 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 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 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 宫室 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 大城又称郭 是居民区 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 小城是宫城 建有大量的台榭 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 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中山王陵复原鸟瞰图 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出土的 兆域图 金银错铜板 经整理的 兆域图 六先秦建筑技术 战国漆器上的建筑形象 东周半圆瓦当 东周瓦钉 战国半圆瓦当 春秋鹿纹瓦当 瓦钉用法 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釭的原始意义 连接 加固木构件

13、转角釭 装饰性釭的用法 可能装釭的位置 室内 战国大木床 第三节秦代的宫殿建筑与苑囿 夷平六国是谁 哪个统一称霸 谁人战绩过孤家 高高在上 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如画 登高踏步 指天笑骂 秦是始 人在此 夺了万世潇洒 阿房宫铺地砖 上有 海内皆臣 岁登成熟 道毋饥人 的模印字样 一秦代建筑材料的发展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秦代铜铺首 文字瓦当 秦代瓦当表面的刻纹多种多样 有动物 植物 花草 如意 文字等 如意瓦当 如意瓦当是秦代瓦当的一种 瓦当表面刻着如意纹 但线条刚挺 不像后世圆润柔顺 秦代的建筑材料虽然仍以土和木两类为主 但是与前代相比 材料的类型更为多样了 分类也相对清晰 各种材料的使用

14、位置更为具体与合理 尤其是瓦类材料中的板瓦 筒瓦的分类与瓦当的产生 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 二秦代的宫殿与苑囿 阿房宫图 阿房宫图 宫殿建筑本就是中国建筑史中成就最高 规模最大的建筑类型 强烈凸显了帝王的无上权威 秦代宫殿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秦代所建宫殿 苑囿的规模之大 数量之多 是绝对前无古人的 即使是其后也鲜有能与之比肩者 咸阳宫 一号宫殿 复原图 立面 横剖面 仿秦台榭 仿秦宫殿 从相关记载来看 秦代的苑囿大多是与宫殿穿插 交错建置 或者是宫殿建在苑囿之内 或者是苑囿居于宫殿一角 总而言之 是要形成可处理政务 可居住 可游赏的三者结合的规模宏大的宫苑 这是秦代宫 苑在宏大规模之外的另一个

15、重要特征 第四节秦始皇陵与兵马俑 一始皇陵形制的影响 骊山陵远景 秦始皇陵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意义主要是 形制上的变革以及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其陵区的总体平面为南北向的矩形 中心主体部分为方形 陵区南北与东西各有中轴线 南北轴线较长 并与子午线重合 而东西轴线是陵墓的主轴线 入口位于东侧 享展等主要地面建筑则位于西侧 陵墓外围砌筑有两重夯土围墙 以形成独立 封闭 完整的陵区 秦之前的陵墓有之 但如始皇陵这样规划复杂的新形式则没有 它是我国帝陵发展史上的重要黑白 对后世诸如汉 唐 宋时的皇陵形制影响很大 二世人瞩目的兵马俑 秦始皇陵墓备受世人瞩目的原因 不仅仅在于陵墓的规模和形制 还在于墓葬中出土的兵马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经发现即震惊了世界 由这些兵马俑可看出秦代雕塑与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它是秦代造型艺术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 成列站立 让人自然想到当时严整的军队行列 秦代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留给后人的遗产不仅包括了大型宫殿 陵墓的建造实践 还包括了苑囿 徒劳无功的营造尝试 秦代虽短 但在中国建筑史上 却有不少十分重要的作品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