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960771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2课《清平乐》ppt课件4.ppt(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简介 李煜 937 978 初名从嘉 字重光 号钟隐 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 宋建隆二年 961年 六月李璟去世 李煜嗣位于金陵 在位十五年 史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 南唐已奉宋正朔 称臣纳贡 苟安于江南一隅 性格软弱的李煜 苟且求安 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宋开宝七年 974年 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 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 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 975年 十一月城破 后主肉袒出降 被俘至汴京 封右千牛卫上将军 违命侯 太宗即位 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 978年 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 据宋人王至 默记 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追封吴王 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

2、谙于音律 工于诗文 词尤为五代之冠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 风格柔靡 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 题材扩大 意境深远 感情真挚 语言清新 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 南唐二主词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 还不脱 花间 习气 国亡后在 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的软禁生涯中 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 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 南面王 清沈雄 古今词话 语 正是 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 凄凉悲壮 意境深远 已为苏辛所谓的 豪放 派打下了伏笔 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李煜 为人仁孝 善属文 工书画 而丰额骈齿 一目重瞳子 是南唐元宗 南唐中主 李璟的第六子 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

3、五子均早死 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 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 李弘冀为人 为人猜忌严刻 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 不敢参与政事 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 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 钟谟说 从嘉德轻志懦 又酷信释氏 非人主才 从善果敢凝重 宜为嗣 李璟怒 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 流放到饶州 封李煜为吴王 尚书令 知政事 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 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 令其留在金陵 六月李璟死后 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 性骄侈 好声色 又喜浮图 为高谈 不恤政事 971年宋军灭南汉后 李煜为了表示他不对抗宋 对宋称臣 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

4、国主 973年 宋太祖命令李煜去开封时他托病不去 宋太祖就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974年十二月 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 世称李后主 南唐后主 975年 李煜被俘后 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 拜左千牛卫将军 史书上说赵光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 每次小周后回去 都是又哭又骂 李煜在痛苦郁闷中 写下 望江南 子夜歌 虞美人 等名曲 古代画家还绘有 熙陵幸小周后图 明人沈德符 野获编 中 宋人画 熙陵幸小周后图 太宗戴幞头 面黔色而体肥 周后肢体纤弱 数宫人抱持之 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 江南剩得李花开 也被君王强折来 怪底金风冲地起 御园红紫满龙堆 据宋代王铚的 默记 记载 因其

5、故国不堪回首 一江春水向东流 之词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 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 全身抽搐 头脚缩在一起 状极痛苦 而 宋史 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 记载为 三年七月 卒 年四十二 废朝三日 赠太师 追封吴王 李煜死后 葬洛阳北邙山 小周后悲痛欲绝 不久也随之而死 艺术成就 书画他能书善画 对其书法 陶谷 清异录 曾云 后主善书 作颤笔樛曲之状 遒劲如寒松霜竹 谓之 金错刀 作大字不事笔 卷帛书之 皆能如意 世谓 撮襟书 对其的画 宋代郭若虚的 图书见闻志 曰 江南后主李煜 才识清赡 书画兼精 尝观所画林石 飞鸟 远过常流 高出意外 惜无书画传世于后 词李煜的词的风

6、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 不脱 花间 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 如 菩萨蛮 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 如 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 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 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 南面王 清沈雄 古今词话 语 正是 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 凄凉悲壮 意境深远 已为苏辛所谓的 豪放 派打下了伏笔 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 音韵的和谐 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如 虞美人 浪淘沙令 李煜词摆脱了 花间集 的浮靡 他的词不假雕饰 语言明

7、快 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用情真挚 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 含意深沉 超过晚唐五代的词 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 后世尊称他为 词圣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远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翻译 离别以来 春天已经过去一半 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 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 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 路途遥远 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 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 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背景 读后主词者 无不知其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也大多读过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但不一定读过这首 清平乐 这首词是作者思念其七弟从

8、善的作品 他的七弟从善朝宋 给宋太祖 赵匡胤 留在汴京时 他上表请求从善回国 宋太祖不许 他很难过 罢掉了四时的宴会 以此来表示他对远方留作人质的手足兄弟的怀念 鉴赏 后主词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语言极为平易 且从不用生僻的典故 让人一读而后即知其意 不用反复思索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提到的 不隔 之境 的确 作词 如果都象稼轩和吴文英那样喜欢 掉书袋 一个喜用典故 一个喜用生字涩字 对于文学基础并不是很好的读者来说 一篇词读下来 不啻于读一篇深涩的外国短篇 需要不停的查典故和字典 何况 词因境而胜 不是其中的 学问 多少而定高下的 王国维的这个教诲值得我们深思 这篇词

9、中 后主基本上没用到一个典故 文清字顺 语虽浅显而情境却很深挚 别来春半 点明这是写离愁 也说明此诗正是 春半 春天已过了一半了 那刚刚流逝的春景我无法找寻 而我明知你远在他方 我也无法探望 岂不更令人凄凉神伤 伤春悲秋 是古人诗词中最为常见的题材 本篇亦是以此起兴 触目柔肠断 五字写出思念之苦 我们应该注意到 断肠 肠断 这种感受最是在分别或思念故乡 亲人时容易体会到 古诗有 好去莫回头 一看肠一断 来摹写分别时的悲切场景 古时交通音信不发达 分手一次 不知道是否还有机缘再见 故此时正是肠断时 现在作者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天各一方 无缘相见 岂不是更令人柔肠寸断 这五字毫不掩饰 毫无艰涩之言 却

10、道出了一片深挚的手足之情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砌 就是台阶 这两句极力写出撩乱情怀的景物 景物写得越突出 情绪就得以更饱满的体现 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 零乱似雪 落在人身上 拂去一身又来一身 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 旧愁未去 又添新愁 诗人国家即在沦亡之睫 作为一国之君 又想到兄弟长留异乡 怎不叫人心乱如麻 偏这梅花不解人意 撩拨人的无名愁思 言愁之欲去仍来 犹雪花又拂又满 艺术的体现了愁之多之盛 而且当我们仔细的体味这句词的表达时 往往会对这个 还 字赞不绝口 若易之为 尚 犹 等字 决没有这个 还 字来得传神 字虽 熟 而不显 俗 反而更显神韵 下阙 雁来 句是从自己着眼 没

11、有对方的音信 古代有凭雁足传书的故事 汉书 苏武传 因之看见雁就联想到音信 雁来了 却没有你的音信 我又怎能放心得下 后面 路遥归梦难成 是从对方的观点着手 从汴京到金陵 路途遥远 你就是从梦中想回来 也恐路远难成归期吧 最令人叹服的是末句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离很绵绵 邈无尽期 用随处生长的春草作比离愁别恨 不仅如稼轩的 旧恨春江流不尽 新恨云山千叠 念奴娇 一样说出了愁恨之盛 同时还兼有欧阳修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踏莎行 一样说出了所以积成很多愁恨的情况 而以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的春草来比象愁恨 更能说出愁绪的旋生旋灭 排除不尽的意味 更是值得我们仔细体味的 詹安

12、泰 李煜词 这 春风吹又生 的春草 和上面 拂了一身还满 的梅花一样有相通之处 在本质上和愁恨有共同之点 何况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楚辞 淮南小山 招隐士 春草本来就是引动离情的景物 这种精深 又形象的手法的运用 是李煜高度艺术成就的一种表现 能作出这样真挚动人的词句 没有对所思念人的深挚感情 是难以想象的 李煜确实非常想念这位胞弟 他为从善所作的 却登高文 中有这样的句子 怆家艰之如毁 萦离絮之郁陶 陟彼岗兮企予足 望复关兮睇予目 原有翎兮相从飞 嗟予季兮不来归 空苍苍兮风凄凄 心踯躅兮泪涟洱 无一欢之可乐 有万绪以缠悲 凄恻酸楚 不忍卒读 这就更不是没有深厚感情的人可以写得出来的了 顺便提到五代 宋时几对 兄弟文人 如李煜兄弟 苏轼兄弟 王安石兄弟等都是感情颇深 彼此相怀而屡见佳作 反观齐梁时萧衍 萧绎 萧纲三位以及三国时曹丕之对于曹植却如此轻轧 手足文人之间感情如此之笃者 五代两宋时期可为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