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940001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古诗两首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古诗两首单元第七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景寓情言志,体会诗人的情怀。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难点联系诗作背景,观察课文插图,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师:谁能背诵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其中

2、你最喜欢哪一句?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两位诗人的作品登鹳雀楼和鹿柴 。2.板书题目学生背诵指出其中的句子读课题古诗两首 拓宽学生知识面为本课内容学习做好相关准备。来源:学科网ZXXK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讲授新课二、学习登鹳雀楼我们先学习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一)读诗句1.听老师范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 学习生字。3. 课件出示“依(y);穷:(qing);目(m)。来源:学_科_网Z_X_X_K1.介绍王之涣。王之涣(688年-742年),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等一起被称为“边塞诗人”。主要诗歌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2.了解写作背景。作者早年科举及第,曾做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被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三)解诗题登:登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题目意思:登上鹳雀楼游玩。(4) 明诗意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2.交流字词含义。(1)白日:太阳。(2)依:依傍。(3)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入:流入。(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

4、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5) 悟诗情(6) 1.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师: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2.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这两

5、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师:体现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六)课堂小结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呢?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1) 读诗句(2) 1.学生读,注意划分停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学习生字。(出示第17-18张幻灯片) “返:(fn) ;景(jng);照(zho);鹿(l);柴(zhi);苔(ti)3.指导书写笔顺:“返”和“照”。4.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二)知作者1.介绍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代表诗作有相思、

6、山居秋暝等。2.了解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辋川别业时写的。鹿柴,是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一一为之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三)解诗题鹿柴(zh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辋川一处乡间居所。(3) 明诗意(4) 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2.交流字词含义。但:只。闻:听见。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复:又。照:照耀(着)。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

7、上。(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又照在青苔上。)(5) 悟诗情(6) 1.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2.什么是反衬?简言之就是用反面衬托主要方面。例如:诗句本来写“空山”的幽静,诗人却用“人语响”即说话的声音来描述。(7) 课堂小结:(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怀?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表达出作者安逸豁达的人生态度。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指名学生读学生倾听作者

8、简介指名学生读学生交流来源:Zxxk.Com小组合作,查阅资料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读诗句。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诗句意思。反复吟诵诗句师生共同总结指名学生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指名读指名读指名读学生交流 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交流共同总结体会诗句的节奏、韵律美。理解好词语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文学常识,加深对作者的了解。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补充反衬的写作

9、手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课堂小结四、课堂总结 两首诗都描写了自然界的风景,但是因了作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境。登鹳雀楼表现出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鹿柴则表现作者很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真是“诗中有我,诗中有画”。五、课堂练习1.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诗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2.鹿柴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山林幽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悠闲安逸的心情。六、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古诗。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回顾总结收获。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板书 18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积极进取 鹿柴幽静之美-悠闲安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