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924746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第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 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B. 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 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D. 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在材料中柳宗元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

2、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这段材料主要分析了分封制下的弊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评价: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

3、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2.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以下制度设置符合该论断的是A. 分封制与宗法制B. 宗法制和礼乐制C. 宰相制度与郡国并行D. 君主专制和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君主专制刚性”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则体现了科举制的特点,故选D项;宗法制、礼乐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不是选官制度,与“官僚制度高度流动的柔性”不符,排除ABC项。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三公九卿制B. 推行中朝制度C. 采用三省六部制D.

4、 颁布推恩令【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封国问题,故选D项;三公九卿是秦代确立的制度,中朝制度是加强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故排除ABC项。4.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

5、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5.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行使监察职能的是A. 太尉B. 节度使C. 郡守D. 通判【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具有监察职能的是通判,

6、该官职是宋代监察地方长官的职务,故选D项;太尉负责军事,节度使和郡守都属于地方长官,不负责监察事务,故排除ABC项。6.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行政管理权B. 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C. 体现了地理搭配的划界原则D. 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中分析,元朝行省界限打破了地理标志范围,按照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划分,说明省界犬牙交错;材料中中书

7、省是都城所在地,面积较为广阔,体现了中书省的地理位置重要,“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现了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省制“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故D项错误。7.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民贵君轻B. 仁者爱人C. 皇权至上D. 无而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

8、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可知这是皇帝至尊地位的标志,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C选项正确。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C.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答案】C【解析】【详解】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的封建王朝采用的都是君主专制,故A错误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内阁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可知,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大臣的制约,故C正确;内阁无实权,故D错误。9.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

10、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D正确。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C。【点睛】C是误选项。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10.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

11、构是A. 十将军委员会B. 氏族贵族会议C. 公民大会D. 四百人议事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应该是公民大会,故选C项;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执行机构,而非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项;到公元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因此氏族贵族会议不可能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四百人议事会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公民大会常设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1.“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A.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B. 要求哲学

12、家管理国家C. 赞扬君主专制制度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治国应该由专业政治家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直接民主政治就犹若雇佣一位蹩脚的舵手和建筑师,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考点:古代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12.杨共乐、彭小瑜主编世界史古代卷中记述道:“希腊城邦政体的所有特征皆围绕公民权利展开,实际上,公民集体、公民大会和公民兵三位一体,构成城邦的权力中心。”这反映了希腊城邦政治的基础是A. 公民权利B. 间接民主C. 小国寡民D. 分权制衡【答案】A

13、【解析】【详解】根据“希腊城邦政体的所有特征皆围绕公民权利展开”可知希腊城邦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权利,故选A项;希腊城邦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小国寡民、分权制衡的特点,排除CD项。13.雅典政制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指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A. 最高权力机关B. 最高法院兼最高监察机关C. 最高行政机关D. 最高立法机关【答案】B【解析】

14、【详解】未经陪审法庭审理则罪名不成立说明陪审法庭负责的是司法事务,属于法院和监察机构,故选B项;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排除A项;陪审法庭负责的是司法权力,而非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排除CD项。14.梭伦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以下观点:“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由此可知,梭伦改革的特点是A. 彻底铲除贵族特权B. 扩大平民权利C. 按财产划分等级D. 折中两派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梭伦对平民和贵族利益的兼顾,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中庸,折中两派利益,故选D项;梭伦折中了平民和贵族的利益,因

15、此既不是彻底铲除贵族特权,也不是扩大平民权利,排除AB项;材料信息与按财产划分等级无关,排除C项。15.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却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A.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B. 城邦利益高于一切C. 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D. 民主政治形同虚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滥用和误用的弊端,反映了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故选A项;材料内容主要揭示了直接民主的弊端,没有反映城邦利益高于一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演说术对民主决策的影响,排除C项;“形同虚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