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921767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人教新课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

2、体的关系。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

3、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教学之前,可以先拿一个六个面颜色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问学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需要改变观察的角度。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还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正面、侧面、后面有差别的实物,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形状

4、。使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是不同的。1观察物体(1).1课时2观察物体(2).1课时观察物体例1;练习十六第1、第2题。(教材第68、第70页)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熊猫玩具、课件。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如果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

5、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师: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初步感受新知识】师:(出示熊猫玩具)这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喜欢吗?师:现在老师把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生2: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后

6、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生3: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生4: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师: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熊猫的左面还是右面?生:我们可以把大熊猫的左耳上系一个蝴蝶结,这样在左面的同学就能看到蝴蝶结,而右面的同学是看不到蝴蝶结的。师:说得真棒!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这幅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做一做”图片)

7、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长头发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右边的第三幅图;梳小辫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左边的第一幅图;戴帽子的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头正面的第四幅图;没戴帽子的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尾部的第二幅图。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大家能做到吗?

8、观察物体(1)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后面左面右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节课以小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2.主体参与,探究新知。始终围绕“自主参与、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同时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方式。A类连一连。(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B类连一连。(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正

9、确辨别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教材习题第70页“练习十六”第1、第2题1.大象的上面是小鸟拍的;大象的后面是小熊拍的;大象的侧面是袋鼠拍的;大象的正面是小猴子拍的。2.观察物体例2、例3;练习十六第35题。(教材第6971页)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何体的不同形状。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重点:辨认简单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件。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

10、察物体,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目标】1.教学例2。师:(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生:长方体。师: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学生在小组观察后交流汇报,可以适当展示学生的作图,引导大家说说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师:同样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把你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长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

11、的是圆形,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形。师: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教学例3。师: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特殊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师: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从不同

12、角度看到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观察物体(2)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上面侧面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A类观察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来。(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B类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物体的哪一面看到的?(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正确辨别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正上侧教材习题第70、第71页“练习十六”第35题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