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904881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的家在哪里1北师大版看了许多有关新课程的书,听了好些专家的讲座,观摩了不少教学示范课,曾经以为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凭着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自认为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新课程了,然而,得到新课本放在眼前,要真切地实施于课堂的时候,我却惶恐了,无措了。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变成可操作的程序,物化的东西?如素材、教案、课件;如何用教材来教,使课堂时刻闪出创造,处处体现人性?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经过一番思索和实践,似乎有所悟。一、用生活来教,为生活而教历史上有不少大师都提出过“生活教育”的思想,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皮亚

2、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中都涉及到了“生活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更是“生活教育”的实践者、倡导着。生活是一本厚厚的书,它丰富生动、具体形象,生活中隐含着知识、技能、方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流露着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更是学生个人和社会环境的结合点,拿我的家在哪里一课而言,把枯燥的地图知识,映衬在社区生活这片沃土之中,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社区环境,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人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拥有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融入社会,学会生活。这不正体现了“用生活来教,为生活而教”的教育理念吗?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我们的家在哪里?”这样一个

3、日常生活话题引领学生走入生活,通过解剖江南新城社区这只“麻雀”,比较学生自己的社区生活来知道学生理性地认识社区生活,再引发学生想象“心目中理想的家居环境”使学生不自不觉中埋入创造生活的种子。这一设计遵循了教学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规律,大胆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在社区中生活”的经验出发,来认识社区生活的特点,提炼、理解社区的概念,同时也更自然地从学生活的角度,体现“用生活来教”的教学思想。课堂里,我布置了“画学校(中学部)平面图”的短期作业,把社区生活的视角定格于学生身边的学校生活,应该说,学生的学校生活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在其生命里程中甚至有着更重要的地位,关爱学生自我的学校生活

4、,更能促进其健康的发展。最后组织“说一说,今天所学知识对你今后有何帮助?”提升教学的意义,赋知识以人性,予学习以价值。二、预设节外生枝,生成一波三折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大特征,是教学创新的生动体现,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封闭、压抑,缺少了生机和活力;没有预设的生成则放任、无序,丢弃了责任,浪费了生命,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但由于预设的主体是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动态的课堂,及自己的思维定势,因此预设常常节外生枝;再说生成,是生长和建构,生成的温床是师生互动,教师虽能预计到部分的生长点,但到底能否生成,生成多少,生成什么又是不确定的变数,故而生成也常常一波三折。拿我的家在哪里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来说,恰如

5、其分。我的家在哪里隐含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两种关系,预设时我打算让学生讨论“人的生存和发展到底能不能离开社区?”来理解人与社区依存和促进的关系。经过几分钟的自由讨论,学生开始发言,“我认为人不能离开社区,人生活中吃穿住用都需要社区来提供。”、“我也觉得人不能离开社区,社区会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可以丰富人民的生活。”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似乎一切朝着预计的方向发展,但就在这时,一个一直沉默着的学生突然冒处一句:“人是可以离开社区的,否则鲁滨逊漂流那么多年不可能或下来。”我楞了一下,同学们也霎时静了下来,我赶紧把这一问题抛给同学,“同学发表了与大家不一样的看法,大家想一想有没有道理,你能用所学知

6、识说服他吗?”一语击千浪,有的同学说“有道理,鲁滨逊生活的荒岛没有社区服务的功能,说明人能离开社区而存活。”、又有同学说“人可能能离开一段时间,但绝对不可能是永久的,否则不死也会异化,如以前狼孩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彼此争执着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时间在一分分的流逝,我焦灼着,怎么让课堂继续发展下去呢?其关键是同学们对社区的概念模糊不清,对话题“人的生存和发展”理解不到位。于是我补充道:“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叫社区,那么鲁滨逊生活的荒岛是不是我们所说的社区?”,“不是”学生齐声回答,“不是社区而鲁滨逊却在那里生活,说明人或许在一定的时间内能离开社区而存活,但是由于这是一个纯自然的环境,鲁滨逊能从荒岛

7、中获取食物,维持生存,但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发展,这不很好地证明了社区生活是人健康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吗?”讲到这里那位同学才默默点头,我继续“人不仅不能离开社区公共生活,而且要尽可能地选择良好的社区环境,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孟母三迁择邻”故事”课堂继续着,可我已深深觉得,没有良好的专业水平,足够的教学智慧,难以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三、用学生适合的方式学习一说到学习方式,大家就会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今天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倡导这种学习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每一位老师或多或少地尝试着实践着。我的家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

8、,我就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然反思课堂,我觉得“自主合作探究”不能照搬理论的模式,不一定非得有完整的程式,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择其一点有所突破已是难能可贵了,有的时候,特别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课程“是什么”、“有什么”的要素学习中,对于客观存在的、明确无疑的知识性内容,接受式学习也有其独特的功能,用学生适宜的方式学习,正是基于“教学有法,然无定法”的教学思想。我的家在哪里一课承载了社区、区域、地图三个核心概念,其中地图是学生认识社区和区域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两画平面图、图例竟猜、情景练习等内容,引导学生既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也接受式地学,两者相辅

9、相成,相得益彰。如两画平面图的活动中,第一次,我要求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先自主学习课文范例,再讨论理想家居环境的要素,然后共同探究画出“理想家居环境的平面图”;学生是热爱想象的,这种基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想学生是极愿意也是能做到的;第二次,我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画学校(中学部)的平面图,这里如何获得数据?怎样安排结构?不仅需要学生整合所学知识,更要学生学会观察、调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果说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那么学习方法无疑成了学生演绎生命的方式,如此,请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吧,只有这样生命才有独特的意义。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是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遗憾的艺术。由于课堂中知识的、学生的、教师自身的、课堂环境等因素变化无定,每一堂课中,总会有许些遗憾,反思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过程,更有这样那样的遗憾。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那么完美的教学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