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120897999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名称:对外汉语教学法 英文名称: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 54学时适用专业:对外汉语参考书籍:1、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 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3、 周小兵等,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4、 张辉等,汉语综合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5、 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6、 朱川,汉语语音学习对策,语文出版社。7、 吴中伟,怎样教语法,华东

2、师范大学出版社。8、 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9、 李晓琪,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0、 周建,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1、 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12、 崔永华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3、 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第一章 总论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汉语作为外语或者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2、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

3、归宿, 教学原则:指导语言教学的法则,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用以指导和规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所有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如直接法、语法翻译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法可分为观点、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面,具体方法就是指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技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和教学艺术。如:课堂中怎样引入新的语言点、怎样板书、怎样使用直观教具、怎样运用表情动作加深学生印象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怎样调节课堂气氛、怎样调动学生的主观

4、性和积极性等。3、课程意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结:教学需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起着中要的作用。4、与其他学科联系。(1)与外语教学有密切联系。(2)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外 汉语 教学法心理、社会 语言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1、 语言学原理。(1) 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2) 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普遍语

5、法语法翻译法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存在普遍语法,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听说法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规则具有生成性,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知法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功能法2、心理学原理。(1)心理学研究什么?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情感、意志-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2) 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 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

6、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1)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死记硬背)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苏联教育学强调传授“正确的系统的知识”,对自觉对比法的确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认知法的崛起。(2)教育

7、心理学为教学法提供心理学的基础。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汉语特点与教学)(一)汉语语音、词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语音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系统构成重心放在声调的操练上 没有复辅音;声调是难点(2)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教声母,强调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加强对比练习(3)汉语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多示范、多联系、多对比,利用教具,夸张发音等(4)汉语拼音的学习(字音与字形分离)音义、形义、音形 反复出现、刺激2、汉语词语的特点与教学(1)趋向双音节用语素组同义词(2)缺乏形态变化在词素的组合和词序的排列上多下功夫(3)词义引申利用词义联想和联系帮助记忆 如:光明光亮明亮

8、3、汉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1)不同层级内部组合的一致性:联合、支配、补充组合和扩展训练(2)语序的配对特点(主谓、定心、状心、动宾、动补)注意配对习惯和配对的语义关系(3)语序的变式多做语序上的变换练习,丰富句型和句式小结:在教学中,学习者的经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汉语的特殊性不容忽视。当然,并不是像我们学习这样理论化,在具体学习中具体操作。(二) 学习者有无汉字背景的教学特点1、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1)听说比读写容易特点:死记硬认;认读汉字分三步音义、形义、音形;只求听说,不愿读写 教学:有计划、有步骤、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汉字(2)书写和识记汉字难 教学:a建立汉字的笔

9、画观:改弧形为弯曲,改圆形为方形,改斜线为撇那,化圆点为锋点 b了解和熟悉单一笔画及其走向 特点:汉字都由单一笔画组合而成;走向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思考:什么是笔画?基本笔画有哪些?(3)利用母语识记汉语词语 教学:初学时可利用母语对应帮助记忆;在课文和句子中学习; 群集再认 分类记忆(4)句式的掌握和应用以简单句为主 特点:对简单句掌握比较好,但复杂语句不易掌握 教学:及时加快汉字教学速度2、有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1)阅读比听说进展快 特点:母语书面语中借用汉字,可以猜测,阅读较好 听说较慢,由于借用汉字读音不同影响,习惯用母语交谈,上课较为矜持 教学:鼓励;训练快速回答

10、、反映的能力;加强语音识别和辨析(2)利用汉字来识记和积累词语 教学:指出形体、意义差异,加强读音辨析和记忆(3)受本国汉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干扰 教学:调动和加强正迁移,控制和减少负迁移小结: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方面都有本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习者注意到这些特点,提高学习和认知汉语的效果。第二章 语言教学法流派介绍一、总体介绍。1、分类: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以分为: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如: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

11、。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强调人文因素,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如: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按照教学目标可分为:以听说实践为主: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等。以分析理解为主: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2、 特点:每一种理论都有当时社会发展大背景的依托,并适应着一定历史时期语言教学的需要。每一种教学法都是在前一种教学流派的基础上产生的。二、具体流派。(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18世纪开始,19世纪初成熟)1、含义: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也称为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12、。 主要通过翻译手段,最终主要培养了第二语言的读写能力。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不同的知识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2、主要教学原则:(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要求学生熟记语法规则,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2)语言材料的内容服务于形式。 (内容编选不考虑趣味性、知识性等因素,只为了适应语法规则,往往枯燥乏味)(3)运用母语教学。(翻译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不重视口语和听力教学,主要培养了阅读和写

13、作能力)3、评价:成就:(1)奠定了科学的外语教学法的基础(2)重视语法教学,较适应成年人学习语言时重理性分析和归纳的特点,使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发展了智力和能力。(3)阅读原著和名著,学生文学修养高。另外:便利易行,无需教具、设备;容易测试,班级易于管理。不足:(1)过分强调语法学习。学习手段变成了目的。(2)过分依赖母语。延缓目的语的使用,阻碍目的语思维形成。(3)过分注重书面翻译。忽视了口语教学,缺乏语言交际能力。另外:阅读脱离实际;强调死记硬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绝对权威,学生缺乏主动性。 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二)直接法 direct method (19

14、世纪下半叶)1、含义: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也称反语法翻译法、改革法、现代法。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而不依赖母语和翻译。产生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国际贸易频繁,需要大量能用外语口语进行交际的人才。语言学观点: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和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结,否认意识在其中的作用。2、主要原则:(1)直接联系: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排斥母语和翻译; 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用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2)以口语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3)模仿为主,重复练习(4)句本位原则: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而不是从单音、单词开始。(5)用归纳法教语法:先感知,再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主动形成习惯。(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3、评价: 成就:(1)提倡“言语语言言语”的学习途径,为后面流派开先河,促进翻译法变革。(2)制定整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