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120897928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美学调研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沈阳纪念博物馆位于沈阳大东区望花南街柳条河立交桥北侧,是一座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纪念馆的选址也很有意义,就座落在当年日本人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址。原馆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扩建工程由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九一八纪念馆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场地中,齐康利用了场地这一特殊点,他将纪念馆长设计为918米,而宽只有40米左右,8个展厅在九一八纪念碑后一字排开,并且有 九一八纪念博物馆平面形制 极强的层次感。石质的外墙贴面和时断时续的深色浮雕,营造着严肃而宁静、刚强而不阿的建筑环境。博物馆前方为一几何形广场,四周为不规则的绿色草坪所围绕,从空中俯视,恰似一幅巨

2、大的中国东北地图。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座“残历碑”。 建筑以一本翻开的台历造型去反映这个严肃而悲壮的主题,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讲述着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 九一八“残历碑” 蹄下充满血泪的生活和不断奋起抗争的历史。历上的日期永远地停滞在年月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这一每个中国人都不堪回首又刻骨铭心的日子,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

3、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几行文字更把这段不能磨灭的史实刻在碑面和参观者的心上。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风格独特,既有现代化特点,又不失民族风格,让每个参观的人都回浮想联翩,记住那个“国耻日”。在“残历碑”的西南侧有一口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 时刻警示我们亿万华夏儿女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纪念碑的北侧为日本侵略者为了纪念他们的“胜利”在这里留下了一座以半截埋入地下,截露出地面的炸弹为造型的纪念碑。这座“弹尾碑”至今仍倒置在新建成的纪念馆旁,为历史的见证和对侵略者下场的无情嘲讽。主入口处浮雕“国难”在博物馆入口处是一组主题为国难的浮雕。浮雕

4、分为上下两部分,似一张被撕裂的地图。上半部分表现的是东北的大好河山;下半部分表现的是沦陷后的劫难与抗争,成堆的尸体、累累的白骨、坍塌的矿井、流浪的人群、在寒风中手拉小孩乞讨的老妇人、五花大绑即将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士兵。当站在这组浮雕下时,不由的使人心情一下变得十分沉重,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连天,尸嚎遍野的年代。建筑特色:一,建筑序列组织由入口进入博物馆 序厅“白山黑水”后,首先进入的是一个序厅,序厅的墙面为白色花岗岩石雕,象征祖国连绵的山脉,地面铺着黑色大理石映 着白色的花岗岩墙面,象征着涓涓河流,整个序厅形成了白山黑水的主题,序厅是整个博物馆内少数采用自然采光的展厅,但由于整个展厅内仅使用了黑白

5、两色,故整个展厅还是充满了肃穆的气氛,使人感到心情沉重。整个博物馆由地上、地下两部分展示空间组成,但并没有明确的分层,内部却由多个坡道作为纵向空间上升的主要形式,形成了丰富的标高变化。主要展示空间由六个展厅组成。主题依次为一展厅: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二展厅: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三展厅: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四展厅:东北军民的抗日战争,五展厅:全国抗战与东北光复、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六展厅:以史为鉴、企盼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意复活。整个序列按照时间轴的发展进行排列,预示着人们通过不断的抗争取得战争胜利,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使游览者的心情也逐渐由沉重向轻松转换。 通向地下展厅

6、的楼梯 通过序厅,由一部通向地下的楼梯向游客引人地下的第一展厅。楼梯间内光线昏暗,上下两层通高,几缕微弱的自然光从天顶摄入馆内。高耸昏暗的空间在无形中使游览者的心情变得沉重了些许。并由此将游览者引人一个悲惨的历史年代。一二展厅主要展示的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爆发,在二展厅的最后以一个大空间结束,展厅内有一组名为“流亡”的雕塑,并由一个门洞将游览者引人第三展厅,由此将空间序列推向高潮日本在二展厅结束处的大空间东北的血腥统治,游览者的心情也由此变得更加沉重。第四展厅再次创造了一个大空间,该展厅内通过多个坡道使内部空间产生了丰富的标高变化,并通过标高的不断提升暗示着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并且该展厅与

7、前三个展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该展厅使用了大量的人工照明,不再刻意去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而是努力去创造一种轻快,充满希望的暗示的空间气氛。就此展示空间的高潮部分就结束了。标高丰富的四展厅之后又通过一小段坡道将游览者引入第五展厅,逐渐由地下展厅上升到地上,这时也逐渐接近游览过程的尾声,展厅的光线也逐渐增强,游览者的心情也在这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放松下来。在六展厅的结束处也是整个博物馆的结束处,由一个充满了自然光线的门洞将浏览者重新带回现实的世界。一个充满了自然光线的坡道为游览者营造了一个冥想的空间,在沐浴着阳光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游览者可以慢慢回味展示厅里的一张张图片,仿佛历史再次在我们的脑海中上演,使游

8、览者真正开始反思历史,重新认识历史,不知不觉中上升到了二层的地上空间,从博物馆的侧门走出,看到刺眼的阳光,使游览者真正的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六展厅结束处充满光线的门洞走出博物馆,沿着博物馆的东立面再次布置了一组浮雕,但这组浮雕的主题为“奋斗”描绘的是千万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祖国解放而不懈努力的画面,与主入口出处的“国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游览者怀着轻松与奋进的心情离开纪念馆。纪念馆序列组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成功的控制了游览者的游览心情:国土沦陷的沉重饱受摧残的悲痛对抗战胜利的企盼战争胜利的欣喜与安慰。 浮雕“奋斗” 二,空间的划分纪念馆内很少使用是墙面进行分割空间,而是采用一种布满空洞

9、的隔板进行分割,虽然阻止了人的行进,但视线却是可以穿过的,暗示着游览者在隔板的后面还有其他空间,激发游览者的观看热情,也是对游览者行为控制的一种表现。隔板材质图示 三,纵向空间组织 整个纪念馆内只有在序厅通向第一展厅的部分由一部楼梯,其他部分均有坡道作为纵向空间的连接工具,整个纪念馆基本上接近三层的层高,但在游览的过程中,却几乎很难感受的大的纵向空间的提升,均为缓慢的上升方式,符合游览者的游览心情。 但该建筑并非毫无缺点,该建筑的选址就存在着一定的失误。虽然博物馆坐落在当年日本人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址,很有纪念意义,但是博物馆紧邻柳条河立交桥,在高大的立交桥的对比下,本来体量就不大的纪念馆就更加

10、显示得不起眼、象是道旁一座无人问津的小房,大大削弱了它在城中所占有的地位和庄重的纪念作用。而且纪念馆周围的环境处理也过于简单,纪念馆被孤零零的摆在场地上,没有周围环境的陪衬与烘托,使建筑本身减色不少。该建筑的失误就在于缺乏对环境的考虑与处理。今天对任何建筑都应注重其环境的处理。把建筑与环境分开考虑,只管室内不管室外,只管建房不管环境的做法已造成了许多城市弊病。何况这种纪念性建筑,无论考虑建筑本身的效果,还是它对城市的整体作用,其外部环境的精心设计和塑造都应是更加重要的。该说环境的处理本是纪念馆建造工程的重要部分。学 生: 班 级:建筑学 号: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建筑美学沈阳九一八纪念博物馆建筑美学调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