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872619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安塞腰鼓苏教版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生:有。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二、安塞腰鼓简

2、介(幻灯片2)安塞腰鼓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三、朗读 感受鼓势(幻灯片3)朗读 感受鼓势要求: 发音准

3、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师:舞动、跃动、跳动。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生:“隆隆,隆隆,隆隆”。师: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隆隆”声呢?生7:回音、

4、回响。师:这种气势确实象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够象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就像捶在你的心上一样,使你跟着它的鼓点在舞动。所以听到的才是一直不绝于耳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这大厅里是否能产生这种回响。师:只听见生:“隆隆,隆隆,隆隆”师:同学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一定用尽全力大声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充分蓄势,读出那种气势和回音。其实,要想真正的读好文章,必须对语言进行充分的品味。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我们可以借助于屏幕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加以理解。请

5、看屏幕。(幻灯片4)安塞腰鼓之劲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非常有感染力地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这股“劲”)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劲”表现出来的?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精读,品味鼓韵。四、精读 品味鼓韵(幻灯片5)精读 品味鼓韵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师:在品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认识。另外,把你有困惑的一些字、词、句、段也找出来,一会儿咱们共同来解决。屏幕上提示大家可以从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等方面来赏

6、析,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美点、亮点值得品味。可以结合着课后第二题进行。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读、品。(小组内热烈讨论)生8:我个人觉得第14段、第15段写得好,它们首先用了“隆隆,隆隆”的象声词,“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种写法充分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师:突出了震撼,不错。注意多音字“隆”字的读音:在“黑咕隆咚”中读一声;当它作为象声词“隆隆”时读二声。生9:我觉得第8段很好,“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段运用了一些反义词,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师:用三

7、组反义词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非常好!生10:我觉得第7段非常好。因为这一段运用短句的形式,它的语言很磅礴,气势很激荡,让人想象那种奇美,而且它的节奏也是很急促的。这一段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师:能试着读一下吗?(生10读)师:很好,读出了气势。这一段确实非常精彩,它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续五个比喻句组成了一个大的排比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作者在本段中借鉴阿房宫赋里的写法,尤其是修辞,排比、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倒置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看一看阿房宫赋里的修辞,对比着感受一下。生11:我觉得9、10、11段这三个排比段,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粗

8、犷。与之相比,描写得更深刻一些的是14、15、16段,连续用了五个“隆隆,隆隆”来描写生命的壮阔。师:“描写生命的壮阔”,描写这种震撼力。生12:第16段。师:你先读一下好吗?(生12很有感情地读。)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气势。它展现了安塞腰鼓宏伟磅礴的力量,还有西北汉子忘情表演的激情。这种声音使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这一段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师:很好。你能联系到具体的诗词名句,来丰富你的认识,非常好。这里注意“弦”字的读音,应读“xin”,不要读成“xun”。生13:我非常喜欢

9、第20段,“多水的江南”这一段。有了这一段的存在,更能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粗犷、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师:你认为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磅礴的能量、西北高原厚重的土层,而写到了江南。师:那么,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呢?生13:因为江南是多水的,而且它也是柔美的,这样一来,多水的特质就让人觉得很符合。师:一锤下去就碎了。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很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正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在这里我就想起了宋代词的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江南是婉约派,而西北则是豪放派,是不是很恰当?生14:我比较喜欢第12段,(有感情地读)“容

10、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我认为这一段语言上有明显的节奏感。而且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后生们象腰鼓似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师:主要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生14:排比。师:噢,刚才说成比喻了。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精彩!在这里,用排比突出了这种气势,而且,这两句紧紧相连,成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那么,他们是哪来的那么一股劲?他们要“挣脱”什么?“撞开”什么呢?(学生沉思)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鲜明的动词,注意品味。三个动词意思相似,但表达的程度却生:不同。师:步步加深,一个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ng,用力摆脱束缚。

11、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齐读)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

12、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

13、潮。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生18:要具有爆发力。师:那谁来爆发一下?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

14、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蛙叫在黄土高原上一般不大出现。(大家笑了)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鸡啼一般象征天亮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静的,如果说开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爆破的话,那么结尾的静我们就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这样来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首尾静,中间动,映衬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整体方面的构思技巧,大家看一下,文章主体部分的构思呢?生24:主体部分一直有一个短句来贯穿全文,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这是什么手法?生:反复。师:反复了几次?生:四次。师

15、: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穿起来了。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使人想到了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师:想到了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师:还想到了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师:这是联想什么呀?生:虚写。师:虚写。不是实实在在存在此地的场景。他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是什么意思?生:战场。师:噢,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了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呢?生25:选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师:你对这首歌还比较熟悉。这是陕北著名的信天游里的一种比兴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想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这里写的是咱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豪迈的情怀。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刚才有几个同学说 这一句不太明白。生26:这个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进程,就是婉转曲折、最终解放的一个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