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泊船瓜洲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872219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泊船瓜洲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泊船瓜洲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泊船瓜洲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泊船瓜洲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泊船瓜洲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泊船瓜洲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泊船瓜洲教学 实录课前预习: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古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情操,感化心灵。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你能从你的记忆库里

2、拾取几句思乡的诗句吗?今天我们再来读一首思乡的诗。(出示课件并板书题目“泊船瓜洲”“。)作者是谁?(王安石)谁知道王安石?(生先说)谁来读读他的资料?资料出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施行新政。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师:叱诧风云的人,流传千古的诗。看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尤其要注意多音字。(提示: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出示课件)谁愿意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对。生读泊船瓜洲(师:读得字正腔圆。诗中的

3、多音字他有没有念对?)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是间隔着一条水)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好,开始。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答)师:真好,你还有没有注意他在读“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时候那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答)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也有板有眼地一起来读。(生齐读)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读诗除了有板有眼

4、,还要有感情,有味道。这样,理解诗的意思和感情就很重要了。1大家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概意思,画出不懂的地方。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出示课件)1这首诗里有三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他们分别在哪个位置呢?(出示注释)瓜洲,你来读,你能在图上给瓜洲找到位置吗?你来标上去。京口钟山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位于长江南岸。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与京口隔江相望。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下。2还有哪些词你不懂的?数重:几层。绿:吹绿。还:指回到钟山,回到家乡。3、感知古诗大意。师:结合刚才的理解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说诗的意思)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谁在来说一说?师:你不

5、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理解得真好。4、同学们,当时,作者身在何方呢?而他的故乡又是在哪里呢?(作者身在瓜洲,故乡在钟山)。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课题知道。读读诗题。现在你就是作者,你就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看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泊船瓜洲,预备读。5、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其他同学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感觉,听出了什么味道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味道。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泊船瓜洲”,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谁还想读?(另一位学生有感情朗读)师:好一个“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我们一起读。师: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

6、为止,你有什么感觉呢?谁来说一说?(感觉到了王安石非常思念家乡。)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诗人很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诗人思念故乡留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泊船瓜洲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泊船瓜洲)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师: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这深深的思乡之情?我们再来深入品读这首诗。生读泊船瓜洲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风)(明月)师:请你谈一谈为什么这么说。1、(明月升起来,月圆时,团圆日,而我却孤身在外,忍不住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2、还有其它

7、答案吗?(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把它念出来。(春风又绿)“吹面不寒杨柳风”,你能读得柔和些吗?(生读)这柔柔的春风又怎么会引起诗人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呢?(春风一年来一次,又过了一年了,我该回家看看了)(春风一年来一次,来了这么多次,而我却不能常回家。故乡啊)(春风是无情的,都能一年回来一次,而我却在此时离家而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自己的故乡。)你们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春风一年回来一度的呢?(又)春风啊,我真羡慕你啊!能到我的故乡去。读出这种羡慕来。预备读。无情的春风吹呀吹呀,这吹出了这满怀的乡愁。预备读。3、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

8、。资料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学生读文字资料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绿)师:自己再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学生小声读(写出了颜色,写出了美)(看出春天来了,春风吹来,使江南变绿了。)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闭上眼睛,我们用心来看一看。师念:春风吹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瓜洲美了)从绿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我从绿字中看到了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我从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

9、然的景色。)师:想得多好。你们能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这些画面吗?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师:黄四娘家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生接诗句)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在这春意盎然的瓜洲,诗人思念满怀,他思念的只是故乡吗?(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美景,思念)4、幽幽游子意,凄凄故乡情,作者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为什么不回家呢?是因为家乡很远吗?(不远)你怎么知道的?(从1、2句知道的)轻轻读(京口瓜洲)从这两句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一”“只隔”说明瓜洲到京口、到钟山的距离并不远)是啊,站在瓜州

10、渡口的王安石,望着故乡钟山的方向,幽幽念道:京口瓜洲钟山只隔京口瓜洲钟山只隔故乡并不远哪,那为什么他不会去呢?这里有个资料,读了资料,相信大家就能找到原因了。(出示资料),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改革,主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利,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石被朝廷贬回江宁(今南京)。1075年,宋神宗重新推行变法,王安石恢复宰相一职师:此时,王安石正是从家乡回京城复职的路上,五十七岁的他,本可以在家养老了,而今他却离家站在了长江边,你们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有点高兴,有点悲

11、伤)(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高兴的是又可以一展心中的抱负,为朝廷,为国家,为百姓效力了。无奈的是又要离开故乡,离开亲人啦)师:他这是心系天下,心系国家。他这是舍小家,为大家呀!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无奈啊,瓜洲渡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预备读。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就对家乡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就想着何时还乡了。千种滋味,化作一江水,滚滚流淌,一腔愁绪,化作两句诗,忧思难忘。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首诗。(两生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家一起读师:思悠悠,愁幽幽,九百年前的瓜洲古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壮志满怀,思绪也满怀。一怀愁绪

12、付锦书,我们能为王安石写一封家书吗?你想写给谁?(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交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者虽然不能回到故乡,可是不管他在哪里,在瓜洲,在京城,在天涯,他的心都留在了故乡。京口瓜洲预备读四、思乡的延伸。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思乡的诗也由古唱到了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曲曲离歌,不知多少次的拨动了游子的心弦。这里有两首也是写乡愁的诗词秋思乡思李觏读诗,选你喜欢的一首,细细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五、结课。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为了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出示诗,放音乐)师:京口瓜洲一水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